想到这里,严绍看向一直都站在一旁静静听他们讲话的纪玉山。

    “纪厂长,请继续讲吧…”

    “是…”听到严绍这么说,一直保持安静的纪玉山点点头,然后重新开口道。“我们在分析了日俄战争期间,俄国人和日本人使用的类似装备后,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产出了类似的,性能较为稳定的产品…”

    说完纪玉山指了指身后的一个古怪东西,硬要说的话,就是一个薄皮铁筒和两个支架,外加上一个铁板的古怪武器。

    自然,只要是后世来的人都会认得这种武器,迫击炮,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却很少有人认得这种装备。

    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现代意义的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炮兵军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臼炮。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

    作为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严绍当然不可能会不晓得迫击炮这种武器。

    但是同样,作为一个普通人,严绍对迫击炮的原理也不是很了解。

    事实上他对迫击炮的理解也仅限于‘成本低、使用方便、从炮口填装和战壕战专用武器’。对严绍来说无论是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在青岛的日军,或者是一战中战壕战的残酷性,迫击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装备。

    而且由于迫击炮的成本低,威力却不算少,装备这种武器也可以有效增强国社军的火力。所以在年前的时候严绍就已经开始让兵工厂的纪玉山研究这种装备。

    如果只是造一种曲射炮的话,这自然是很简单的。别的不提,只要参照着日俄战争时出现的原始迫击炮就可以了。问题是严绍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曲射炮,他更需要一种成本低廉,且可以让步兵方便携带的超轻型火炮,这也让兵工厂内的专家们伤透脑筋。

    不过如果能研究出来,那么带给这些专家们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在这方面严绍一直都表现的十分慷慨。

    所以在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后。这些兵工厂的专家们总算是拿出了一些能让严绍满意的成果来。

    “13式60迫击炮,炮如其名,口径60,炮身全长725,全重21.3公斤,最大射程1300米,射速平均每分钟20发,最大射速可以达到30发…”说到这里纪玉山回头看了眼让他和兵工厂不少人忙了大半年的作品后再次补充道。“这个只是最初的定型产品,眼下我们正在对其进行改进,别的不太好书。不过射程和重量应该还有优化的可能…”

    “除此之外,根据都督您的要求,我们也设计了80和120这两种口径的迫击炮,目前已经进入定型阶段。就目前而言,80口径的迫击炮重量为43.9公斤。射程在2400米左右,120口径的迫击炮重量为216公斤,射程为3300米,相信在年中或是年末的时候就可以正式拿出来了…”

    一门德造‘1902年式60速射山炮’的重量大概为600公斤,同口径的法制‘751906/09年型山炮’则是627公斤。一门德造‘1913年式75山炮’的重量也有275公斤,而一门60口径的迫击炮只有20公斤,可想而知这种重量上的优势究竟有多大。

    顺带一提,目前国社军装备的75山炮为德制‘1908年克虏伯75山炮’,重量为529公斤。没办法,谁叫1913式山炮直到今年才定型生产,就连德国那边也没多少门呢?

    不过严绍到是没打算从德国购买这种最新式的山炮,尽管就在不久前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才派出代表来,想要向严绍推销这种德国最新式的小口径火炮——————对于克虏伯公司来说,一次就购买了数百门各式火炮的严绍已经成为克虏伯公司在亚洲最大的客户了。

    严绍对德国的大口径火炮技术还是很有兴趣的,为此甚至还与克虏伯公司合作,从德国购买了许多大口径重炮的技术,比如说150、210、240及280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图纸等等,只是限于兵工厂的技术水平所以暂时还没能生产出来。

    不过前不久纪玉山他们已经试制了一门150的大口径榴弹炮,据说性能还算不错,对105轻榴弹炮的仿制工作进行的也还算顺利。

    就目前而言,兵工厂已经开始根据从德法等国购买的技术,开始自行设计75口径的火炮。暂且不提性能如何,既然自己已经能生产了,又何必对外购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