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还是回了信:“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要看他过去的成就,而是要看他想做什么。我会用眼角瞟你,不要说话,言语总是误解的源头。”
他是一点点斟酌着写完的,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礼貌地表达了拒绝,巧妙地解释了自己无以为家。
这种事没人可以代劳,一是这种回信属于个人隐私,二是他嫌弃别人的文化水平不够。无论是前生还是今世,鲁道夫都有骄傲的资本。鲁道夫看了看坐在他旁边的凯西娅和弗兰,就是是两个中学生。
虽然拿学历去评判一个人有些不妥,但总归还算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识字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像奥匈的好邻居,好盟友,自统一后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国民素质和工业能力都是他们敢于开战的底气。这个世界上,识字率比德国高的国家,人口比不上德国;人口比德国多的国家,识字率则远低于德国。
鲁道夫也没必要为祖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担忧。在内莱塔尼亚,奥地利和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的工业区,人民的识字率超过85%。但是在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也就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农业区,当地的识字率还没有达到6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帝国自西向东,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格局甚至决定了一百年后的情况。
鲁道夫回忆了一遍记忆里的数据,那是十几个国家的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现在的情况,但也极具代表性。一百年来,无论是新的大战还是和平演变,都没有产生太大的转变。
奥地利大约是5万美元,斯洛文尼亚2.5万,捷克2万,斯洛伐克1.8万,克罗地亚1.5万,匈牙利1.4万,波兰1.4万,罗马尼亚9000,乌克兰3500。还有一个特别的列支敦士登,人均GDP全球第二,15.8万美元。
这是2011年的数据,鲁道夫不曾想到,后来,乌克兰还会爆发内战,这个欧洲最为贫困的国家还会陷入动乱。
回味着历史的变迁,看着帝国的诸多遗产。鲁道夫还是对捷克的感触最深,它就像一个彻底的谬论。
波西米亚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作为一个西斯拉夫人创建的中欧小国,捷克的历史充满屈辱。在历史上,捷克曾经遭受过三次大规模入侵,第一次是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此间捷克人被迫改奉天主教,将德语作为国语。
然后是德国对捷克的占领。1939年3月15日,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战略纵深过小,和斯洛伐克早已倒向了德国,德国军队还没开到就已经宣布接受德国“保护”。德国军队仅仅用了18个小时就占领了布拉格。
最后,也是对捷克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前苏联的入侵。1968年8月,苏联突然出动50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起因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在时任捷共第一书记的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的努力下,捷克通过了《行动纲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一改革严重违背了前苏联的意愿。放任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做法一旦传扬开去,势必会造成苏联的特权阶层根基动摇。
杜布切克被逮捕,傀儡胡萨克上台,他立刻否定了1968年的改革。随即开始清洗,包括杜布切克在内共有50余万党员遭难,全国有200余万人获罪,约20万人被迫逃亡西方。
鲁道夫叹了口气,这一切还会发生吗?捷克无可替代,它是“奥匈帝国的心脏”,帝国大部分工业都集中在捷克。奥匈的机械、军工、船舶和动力设备全都仰仗于它。
鲁道夫停止了抒情和回忆,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工作。奥匈的工业能力处于世界前列,柯斯达这个名字,此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记忆里奥匈的军工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但也没有全力以赴。
战前有过准备,一场军备和国家的改革,奥匈的军队至少能够适应现代战争了。战斗力的增强,战争结果的改变,自然也会反作用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鲁道夫下了火车,来之前他只通知了军方的人。没有太多的排场,捷克政府并不知道他的到来。
其实布拉格并非是一个纯工业城市,但战争还是让这里变得更加繁荣。军队在捷克动员的士兵并不多,帝国还没有窘迫地将兵工厂的工人送上前线。
所有人都在关注战争,但后方的人不会知晓前线的残酷,直到有一天一封阵亡通知书寄来。
报纸是经过审核的,家信也是经过审查的。没有人能看到真相,特别是在胜利的情况下。
鲁道夫在办公室里看着报表,草拟着计划。皇储给予他了统一管理战时军备生产的权限,但具体到实处,还是需要更加细致的方针。
鲁道夫将计划交到军部,然后军部有转交到政府。中央下发了“全力保障军备生产”的命令。
他是一点点斟酌着写完的,语气温和,言辞委婉,礼貌地表达了拒绝,巧妙地解释了自己无以为家。
这种事没人可以代劳,一是这种回信属于个人隐私,二是他嫌弃别人的文化水平不够。无论是前生还是今世,鲁道夫都有骄傲的资本。鲁道夫看了看坐在他旁边的凯西娅和弗兰,就是是两个中学生。
虽然拿学历去评判一个人有些不妥,但总归还算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识字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像奥匈的好邻居,好盟友,自统一后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国民素质和工业能力都是他们敢于开战的底气。这个世界上,识字率比德国高的国家,人口比不上德国;人口比德国多的国家,识字率则远低于德国。
鲁道夫也没必要为祖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担忧。在内莱塔尼亚,奥地利和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的工业区,人民的识字率超过85%。但是在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也就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农业区,当地的识字率还没有达到6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帝国自西向东,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格局甚至决定了一百年后的情况。
鲁道夫回忆了一遍记忆里的数据,那是十几个国家的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现在的情况,但也极具代表性。一百年来,无论是新的大战还是和平演变,都没有产生太大的转变。
奥地利大约是5万美元,斯洛文尼亚2.5万,捷克2万,斯洛伐克1.8万,克罗地亚1.5万,匈牙利1.4万,波兰1.4万,罗马尼亚9000,乌克兰3500。还有一个特别的列支敦士登,人均GDP全球第二,15.8万美元。
这是2011年的数据,鲁道夫不曾想到,后来,乌克兰还会爆发内战,这个欧洲最为贫困的国家还会陷入动乱。
回味着历史的变迁,看着帝国的诸多遗产。鲁道夫还是对捷克的感触最深,它就像一个彻底的谬论。
波西米亚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作为一个西斯拉夫人创建的中欧小国,捷克的历史充满屈辱。在历史上,捷克曾经遭受过三次大规模入侵,第一次是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此间捷克人被迫改奉天主教,将德语作为国语。
然后是德国对捷克的占领。1939年3月15日,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战略纵深过小,和斯洛伐克早已倒向了德国,德国军队还没开到就已经宣布接受德国“保护”。德国军队仅仅用了18个小时就占领了布拉格。
最后,也是对捷克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前苏联的入侵。1968年8月,苏联突然出动50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起因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在时任捷共第一书记的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的努力下,捷克通过了《行动纲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一改革严重违背了前苏联的意愿。放任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做法一旦传扬开去,势必会造成苏联的特权阶层根基动摇。
杜布切克被逮捕,傀儡胡萨克上台,他立刻否定了1968年的改革。随即开始清洗,包括杜布切克在内共有50余万党员遭难,全国有200余万人获罪,约20万人被迫逃亡西方。
鲁道夫叹了口气,这一切还会发生吗?捷克无可替代,它是“奥匈帝国的心脏”,帝国大部分工业都集中在捷克。奥匈的机械、军工、船舶和动力设备全都仰仗于它。
鲁道夫停止了抒情和回忆,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工作。奥匈的工业能力处于世界前列,柯斯达这个名字,此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记忆里奥匈的军工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但也没有全力以赴。
战前有过准备,一场军备和国家的改革,奥匈的军队至少能够适应现代战争了。战斗力的增强,战争结果的改变,自然也会反作用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鲁道夫下了火车,来之前他只通知了军方的人。没有太多的排场,捷克政府并不知道他的到来。
其实布拉格并非是一个纯工业城市,但战争还是让这里变得更加繁荣。军队在捷克动员的士兵并不多,帝国还没有窘迫地将兵工厂的工人送上前线。
所有人都在关注战争,但后方的人不会知晓前线的残酷,直到有一天一封阵亡通知书寄来。
报纸是经过审核的,家信也是经过审查的。没有人能看到真相,特别是在胜利的情况下。
鲁道夫在办公室里看着报表,草拟着计划。皇储给予他了统一管理战时军备生产的权限,但具体到实处,还是需要更加细致的方针。
鲁道夫将计划交到军部,然后军部有转交到政府。中央下发了“全力保障军备生产”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