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报纸是怎么出来的?
谁批准的?
又卖出去多少?
更关键的是,既然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都能让人专门把这些报纸给整理出来了,那么这里面的内容……
等到曾诚看了几眼之后,就不禁阴沉着脸,悄然跟刘怀文等一众大老们对视了一眼。
这些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报纸,上面居然在质疑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的后人,依据就是大清的朱三太子桉——朱三太子都已经凉了,你朱某人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你要是造反就直接正大光明的造反呗,你顶着崇祯皇帝的名头干什么?
更可气的是,这些小报之间还互相开片,有的小报在质疑朱劲松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之后,有的小报就拿出了朱劲松筑了多少京观,牵扯了多少大桉来左证朱劲松肯定是朱元章的后人,毕竟一搞就是几万人的大桉,除了朱劲松之外也就是朱元章了,这么相似的作风,说他们不是一家人都有点儿说不过去。
所以朱劲松也很懵。
这踏马都哪儿跟哪儿啊?
朕造反的时候你们不跳出来质疑,甚至以钱聋老狗为首的大清集团都没有跳出来质疑朕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之后,现在你们这些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城狐社鼠反倒是要质疑朕?
关键是钱聋老狗身世不明的破事儿你们也不去质疑,六下江南到底祸害了多少银子,坑害了多少百姓你们还不去质疑,你们居然质疑朕?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质疑朱劲松的身世问题,那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大明朝从来就没断过这种破事儿,像朱老四明明是马皇后亲生的,不照样有人怀疑朱老四的身世?像朱老四明明没有诛方孝孺的十族,那些野史里面不照样写的有鼻子有眼的?
归结结底,就是历代的大明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百姓愿意写就让他们写,愿意传就让他们传,反正野史也影响不到正史,真正懂行的都知道看《实录》而不是所谓的野史。
朱劲松对此也是一样的态度,反正也不会掉两块肉,老百姓有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挺好,总比让他们闲着没事儿干了搞械斗要强的多。
但是!
这些报纸里面,大部分都是特别怀念大宋时期的文治,认为大送时期确实文治极盛,商业发达,百姓安居,治政条件最为宽松,反正就是各种长啥样的好处,再把大明各种各样的规矩列举出来,以证明大明确实不如大送,里里外外的都在暗示着大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管控实在是太过于严格。
这才是朱劲松最无忍接受的地方——要说大宋时期的文治极盛,朱劲松倒是没什么好怀疑的,毕竟唐诗、宋词、元曲、明,人家大宋占了一个词,说一声文治也不为过。
要说大送时期的商业发达,朱劲松也确实无法反驳,毕竟大送一直都是小朝廷扑买包税制,商人的地位也确实高的一批。
但是要说百姓安居……那踏马不是扯犊子?大送的百姓要是真的安居乐业,还至于三百年里造反不断?还至于搞出规模庞大无比但是根本不能打仗的厢军?
还有所谓的治政条件最为宽松……朱劲松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先把苏东坡的棺材板给焊死了。
再者说了,大明为什么会对商业和商人进行严格的管控,这种事儿但凡是个有脑子的应该都会知道——八大蝗商是怎么联手把大明给卖掉的?
如果没有八大蝗商和袁大都都一直给建夷输血,建夷又能在大明的军事打击下撑过几个回合?
成化三年的成化犁庭,虽然没能把建夷彻底清掉,但是当时的大明军队其实也正处于走下坡路的时期,京营当中勋贵奴役士卒的现象也已经开始冒头,就这还能把建夷给犁了一遍,反倒是嘉靖以后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营兵反而没能清理掉建夷,这里面的事儿……
谁批准的?
又卖出去多少?
更关键的是,既然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都能让人专门把这些报纸给整理出来了,那么这里面的内容……
等到曾诚看了几眼之后,就不禁阴沉着脸,悄然跟刘怀文等一众大老们对视了一眼。
这些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报纸,上面居然在质疑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的后人,依据就是大清的朱三太子桉——朱三太子都已经凉了,你朱某人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你要是造反就直接正大光明的造反呗,你顶着崇祯皇帝的名头干什么?
更可气的是,这些小报之间还互相开片,有的小报在质疑朱劲松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之后,有的小报就拿出了朱劲松筑了多少京观,牵扯了多少大桉来左证朱劲松肯定是朱元章的后人,毕竟一搞就是几万人的大桉,除了朱劲松之外也就是朱元章了,这么相似的作风,说他们不是一家人都有点儿说不过去。
所以朱劲松也很懵。
这踏马都哪儿跟哪儿啊?
朕造反的时候你们不跳出来质疑,甚至以钱聋老狗为首的大清集团都没有跳出来质疑朕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之后,现在你们这些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城狐社鼠反倒是要质疑朕?
关键是钱聋老狗身世不明的破事儿你们也不去质疑,六下江南到底祸害了多少银子,坑害了多少百姓你们还不去质疑,你们居然质疑朕?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质疑朱劲松的身世问题,那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大明朝从来就没断过这种破事儿,像朱老四明明是马皇后亲生的,不照样有人怀疑朱老四的身世?像朱老四明明没有诛方孝孺的十族,那些野史里面不照样写的有鼻子有眼的?
归结结底,就是历代的大明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百姓愿意写就让他们写,愿意传就让他们传,反正野史也影响不到正史,真正懂行的都知道看《实录》而不是所谓的野史。
朱劲松对此也是一样的态度,反正也不会掉两块肉,老百姓有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挺好,总比让他们闲着没事儿干了搞械斗要强的多。
但是!
这些报纸里面,大部分都是特别怀念大宋时期的文治,认为大送时期确实文治极盛,商业发达,百姓安居,治政条件最为宽松,反正就是各种长啥样的好处,再把大明各种各样的规矩列举出来,以证明大明确实不如大送,里里外外的都在暗示着大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管控实在是太过于严格。
这才是朱劲松最无忍接受的地方——要说大宋时期的文治极盛,朱劲松倒是没什么好怀疑的,毕竟唐诗、宋词、元曲、明,人家大宋占了一个词,说一声文治也不为过。
要说大送时期的商业发达,朱劲松也确实无法反驳,毕竟大送一直都是小朝廷扑买包税制,商人的地位也确实高的一批。
但是要说百姓安居……那踏马不是扯犊子?大送的百姓要是真的安居乐业,还至于三百年里造反不断?还至于搞出规模庞大无比但是根本不能打仗的厢军?
还有所谓的治政条件最为宽松……朱劲松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先把苏东坡的棺材板给焊死了。
再者说了,大明为什么会对商业和商人进行严格的管控,这种事儿但凡是个有脑子的应该都会知道——八大蝗商是怎么联手把大明给卖掉的?
如果没有八大蝗商和袁大都都一直给建夷输血,建夷又能在大明的军事打击下撑过几个回合?
成化三年的成化犁庭,虽然没能把建夷彻底清掉,但是当时的大明军队其实也正处于走下坡路的时期,京营当中勋贵奴役士卒的现象也已经开始冒头,就这还能把建夷给犁了一遍,反倒是嘉靖以后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营兵反而没能清理掉建夷,这里面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