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哭笑不得,就连周瑜都懵了,不知道刘辩说的是真是假。%
刘辩的反应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有的预案都落了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忽然之间,二人有一种错觉,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天子,而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少年,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成了倾盖之交,刘辩主动帮他们谋划如何报仇,仿佛他根本不是孙策要复仇的对象,和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根本不怕,还有些无聊,希望孙策能给他带来一点刺激。
孙策正在彷徨之中,忽然感觉旁边投来一束讥讽的目光,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方**岁的小儿,穿着一件得体的郎服,手里捧着一个盛有笔墨的托盘,静静的站在一旁。孙策大惑不解,怒气暗生。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孩,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是看不起我吗?
孙策怒气冲冲的回瞪过去。
陆逊皱了皱鼻子,不屑一顾,走到刘辩身边:“陛下,笔墨准备妥当,请陛下拟诏。”
刘辩看到孙策的怒色,忍不住笑了:“孙策,知道他是谁吗?”
孙策紧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他就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刘辩在案前坐在,陆逊将笔墨送了上去,又铺开空白的诏书。刘辩提笔蘸墨,一笔一画的写了起来。时间不长,便写完一份诏书,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眼皮一抬,讥诮的打量着孙策。“这封诏书是嘉奖陆康守庐江之功,朕亲笔书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耿耿忠心。”
孙策脸色尴尬。陆康有功,是因为他无能。可他不是败在陆康的手里。而是徐晃的手里。刘辩这么做,等于当面打脸,可是他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再想到他之所以败在徐晃的手里,就是因为陆逊的求援。孙策的心情更是苦涩。
周瑜也有些默然。当初他支持孙策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太赞同。一直按兵不动,里应外合的计划落空,以致于孙策迟迟无法攻克庐江。当时他还是有些怨恨的。现在形势倒转,周家逃过一劫,陆康受赏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从祖、从叔大概也会得到升迁,事实证明,还是他们眼光老到,看得更远。
“酬功赏能,为政之要。惩恶扬善,为政之本。”刘辩搁下笔,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年轻,朝廷之前用人也有不当之处,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两清。即日起,尔等当谨守为臣之道,莫生叛逆之心,否则,朕的刀也是能杀人的。如果谁想试试,朕也不反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血,枉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到时候后悔晚矣。”
孙策、周瑜悚然心惊,躬身领命。
……
马超上前,奉上从孙策手中缴来的剖鲧吞刀,又将舒县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刘辩听。他是全程参与者,讲叙起来可比徐晃的奏疏详细多了。刘辩静静的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他有些惋惜的看着马超:“没能临阵破境?”
马超不好意思的笑了一声:“山东兵不习骑兵,近卫郎又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对付他们是手到擒来,根本没什么压力,哪里能破境。陛下,臣愚昧,有一事不明,敢请陛下解惑。山东兵虽众,却疏于战阵,不堪一击,陛下若提万骑东出,破之必矣,为何按兵不动?”
刘辩无声的笑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马超的眼里,山东兵不堪一击,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兵也是经过黄巾之乱锤炼出来的。在黄巾之乱以前,山东连这样的兵都没有。
为什么山东拥有大量的人口,却无可用之兵?当然和光武帝的政策有关。光武帝就是要压制山东,不让他们拥有武力,因此不惜废除了都试制度。取消了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给山东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让山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也消磨了山东人的血性。
光武帝是成功的,在黄巾起义之前,山东人在朝堂上闹得再凶,武力却一直掌握在山西人的手里。可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当三国混战之后,天下归晋,司马氏以统一天下的精兵却无法抵挡西北入侵的五胡,中原从此陆沉,只能偏安江南,祖宗陵寢俱落胡人之手,万里河山成了胡人的牧马场。
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得到而已。他宁可暂时放弃山东,也要将西北控制在手里,就是不想看到这一幕重演,哪怕因此改变了历史,可能让他无法回到他的时代。
“行军打仗,要消耗大量的钱财。朕现在没钱啊。”刘辩循循善诱:“你们一百骑的花销不大,朕还承担得起,可是一万骑出战,朕哪来这么多钱?再说了,一百骑可以间行而至,掩人耳目,一万骑能行吗?”
马超恍然大悟,躬身一拜:“多谢陛下指点。”
刘辩的反应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有的预案都落了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忽然之间,二人有一种错觉,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天子,而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少年,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成了倾盖之交,刘辩主动帮他们谋划如何报仇,仿佛他根本不是孙策要复仇的对象,和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根本不怕,还有些无聊,希望孙策能给他带来一点刺激。
孙策正在彷徨之中,忽然感觉旁边投来一束讥讽的目光,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方**岁的小儿,穿着一件得体的郎服,手里捧着一个盛有笔墨的托盘,静静的站在一旁。孙策大惑不解,怒气暗生。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孩,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是看不起我吗?
孙策怒气冲冲的回瞪过去。
陆逊皱了皱鼻子,不屑一顾,走到刘辩身边:“陛下,笔墨准备妥当,请陛下拟诏。”
刘辩看到孙策的怒色,忍不住笑了:“孙策,知道他是谁吗?”
孙策紧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他就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刘辩在案前坐在,陆逊将笔墨送了上去,又铺开空白的诏书。刘辩提笔蘸墨,一笔一画的写了起来。时间不长,便写完一份诏书,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眼皮一抬,讥诮的打量着孙策。“这封诏书是嘉奖陆康守庐江之功,朕亲笔书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耿耿忠心。”
孙策脸色尴尬。陆康有功,是因为他无能。可他不是败在陆康的手里。而是徐晃的手里。刘辩这么做,等于当面打脸,可是他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再想到他之所以败在徐晃的手里,就是因为陆逊的求援。孙策的心情更是苦涩。
周瑜也有些默然。当初他支持孙策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太赞同。一直按兵不动,里应外合的计划落空,以致于孙策迟迟无法攻克庐江。当时他还是有些怨恨的。现在形势倒转,周家逃过一劫,陆康受赏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从祖、从叔大概也会得到升迁,事实证明,还是他们眼光老到,看得更远。
“酬功赏能,为政之要。惩恶扬善,为政之本。”刘辩搁下笔,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年轻,朝廷之前用人也有不当之处,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两清。即日起,尔等当谨守为臣之道,莫生叛逆之心,否则,朕的刀也是能杀人的。如果谁想试试,朕也不反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血,枉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到时候后悔晚矣。”
孙策、周瑜悚然心惊,躬身领命。
……
马超上前,奉上从孙策手中缴来的剖鲧吞刀,又将舒县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刘辩听。他是全程参与者,讲叙起来可比徐晃的奏疏详细多了。刘辩静静的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他有些惋惜的看着马超:“没能临阵破境?”
马超不好意思的笑了一声:“山东兵不习骑兵,近卫郎又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对付他们是手到擒来,根本没什么压力,哪里能破境。陛下,臣愚昧,有一事不明,敢请陛下解惑。山东兵虽众,却疏于战阵,不堪一击,陛下若提万骑东出,破之必矣,为何按兵不动?”
刘辩无声的笑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马超的眼里,山东兵不堪一击,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兵也是经过黄巾之乱锤炼出来的。在黄巾之乱以前,山东连这样的兵都没有。
为什么山东拥有大量的人口,却无可用之兵?当然和光武帝的政策有关。光武帝就是要压制山东,不让他们拥有武力,因此不惜废除了都试制度。取消了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给山东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让山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也消磨了山东人的血性。
光武帝是成功的,在黄巾起义之前,山东人在朝堂上闹得再凶,武力却一直掌握在山西人的手里。可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当三国混战之后,天下归晋,司马氏以统一天下的精兵却无法抵挡西北入侵的五胡,中原从此陆沉,只能偏安江南,祖宗陵寢俱落胡人之手,万里河山成了胡人的牧马场。
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得到而已。他宁可暂时放弃山东,也要将西北控制在手里,就是不想看到这一幕重演,哪怕因此改变了历史,可能让他无法回到他的时代。
“行军打仗,要消耗大量的钱财。朕现在没钱啊。”刘辩循循善诱:“你们一百骑的花销不大,朕还承担得起,可是一万骑出战,朕哪来这么多钱?再说了,一百骑可以间行而至,掩人耳目,一万骑能行吗?”
马超恍然大悟,躬身一拜:“多谢陛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