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那里那么惨,曹操是不知道的。可是到了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粮草不足了,他先行撤军了,袁绍没有过份追击,两个人就打了这么一战,给人的感觉也是没头没尾的。
曹操回到长安也是建安十年二月了,曹仁那里的消息先传了过来,曹仁战败,这个没什么说的,损失也不大,千把人曹操还是损失得起的。不过在传来并州战败的消息,夏侯渊,曹彰战死的消息是,曹操再也受不了了,他呜的一下子喷出一口血,接着就昏了过去。
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玩意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吗?再加上夏侯渊的死,曹操不行了,于是在同年四月,曹操在长安病逝,比历史上早了十五年!享寿仅仅五十一岁。
曹操在临死之前招来了曹仁,夏侯惇,钟繇,程昱,张既嘱咐此五人为辅臣来辅佐曹丕。曹操在当夜就故去了,曹丕今年十八岁,得以成为秦王!
这个和历史上差距太大了,曹丕才只有十八岁,曹彰战死了,曹植年岁更小了,那个天才曹冲更是一个小屁孩,曹丕的这个世子之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样宗室就免去了一场大清洗。
曹丕成为世子之后,他的首席谋士司马懿向他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设想,曹丕同意,于是曹丕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在建安十年九月初七,曹丕在长安受禅,之后改国号为秦,曹丕就是大秦天子。这一世曹丕没有甄宓,他就直接立了郭氏为皇后,他依旧有一个儿子曹叡,不过这个而已今年才两岁,是普通通房所出,也被抱养给了郭氏。自然不会被立为太子,不过与历史不同的是,曹洪为了救曹操早逝,曹丕封了曹洪唯一的儿子曹馥为梁王,这是为了安定功臣之心。
曹丕封了刘协为天水公,把他赶走。又封了四大辅臣曹仁为大将军,夏侯惇为大司马,钟繇为司徒,程昱为司空,张既为尚书令,司马懿为尚书仆射。其他宿将都有封赏。同样的,曹丕也立起了三个年轻子弟,曹真,曹休,夏侯尚这样曹丕早了十五年篡位称帝。
刘备反应够快,在第二年正月初三,刘备在成都称帝,自称续汉统。改元为章武元年,立糜氏为皇后,提前出生的刘禅为太子。以诸葛亮为丞相,法正为尚书令,张松任太傅,关羽为大将军,张飞为大司马,张任为车骑将军,黄权为卫将军。陈到做了执金吾,刘备宣布自己是汉朝的继任者,坚决讨伐曹秦伪政权。
同年三月,孙策也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大楚,年号永平,孙策和刘备不同,刘备因为年过不惑才一个儿子,为了安定属下之心,就一定要立尚在幼年的刘禅为太子。孙策才刚刚而立之年而已,而且孙定虽说是嫡子,但是孙策还有一个庶出的长子孙绍。孙策春秋鼎盛,他不需要提前立起太子来。
孙策立了顾氏为皇后,二弟孙权为燕王,三弟孙诩为晋王。张昭做了太傅,顾雍做了丞相,庞统做了尚书令。又封了周瑜为大将军,程普为大司马,妹婿陆逊做了车骑将军,贺齐做了卫将军,其他一众文武各有封赏。
让人比较奇怪的就是袁绍,明明他的实力最强居然没有称帝。其实前世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他自然知道这个时代很特殊,要是用原时空一统天下的魏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这确实能很快让他袁家的势力达到巅峰,可是这个东西就是一剂毒药,腐蚀整个王朝的根基。搞个什么君主立宪出来又不可能,那玩意太超前了,袁绍有些纠结了。
他考虑了很久,因为是新王朝,他改变制度也没问题,只要不是分利不均就问题不大。最后袁绍结合的汉代的三公九卿和后来的制度研究了一个属于他大齐的制度。
建安十一年十月初八,袁绍在邺城称帝,国号大齐,年号天兴,立刘氏为皇后,甄氏为良妃。袁绍只有这两个女人,也就这么封了。他又改革的爵位制度,爵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王爵分为亲王,郡王,公爵分为国公,郡公,侯,伯,子,男这几种爵位都是三等,另外还有一个勋爵没有等级,只是一个荣誉的身份,还没有俸禄,有爵位之人才算是贵族,可以荫官。爵位非有特别功绩只能降等承袭三代,之后就成为平民。
另外女子也有设立,就是后宫中的地位分为一皇后,一贵妃,贤良淑德四妃,九嫔,下面是贵人,美人,才人,宫人这些位份。王爵有一正妃,二侧妃,往下是选侍,才人等等的位份。其他贵族就是一正夫人,两侧夫人,没有其他。
作为皇室的女子,自然皇帝的姐妹或是皇后嫡出的封号是长公主,皇帝其他的女儿是公主,之下亲王嫡女是郡主,郡王嫡女是县主,国公,郡公的的嫡女是郡君和乡君,庶出的女儿得向皇帝请封,之前都称为贵女。另外女儿可是袭母爵,自然只能一袭一代,还是降两等袭爵。
官职方面的改革很多,比如空化一品官,一品官文官正一品是太师,太傅,从一品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这些都是荣誉官职,属于加封类的。武官的正一品是五军都督,从一品五军将军,自然这玩意也是加封类的官职。
二品官就是实职,文官正二品是大司徒,从二品是大司农,大司空,武将是前右左后四位将军。武将前两个是正二品,后两个是从二品。武将多一个,一方面是因为乱世,另一方面是后世的文官集团比武将造反还可怕!
文官在中央的三品官是八部尚书加上御史台,正三品的四位尚书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吏部尚书主管官员考核升降。兵部尚书主管参赞军务打造军械。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用度。从三品的四位尚书是刑部尚书,主管刑律诉讼,工部尚书主管兴修水利,学部尚书主管教化考试,外部尚书主管外交接待。另外一个从三品的御史台的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
正三品的武官在京中为指挥使,一共有四位御林军,禁卫军,内卫军以及厢军,御林军和内卫军是天子亲军,内卫军有皇宫护卫和监察百官的作用。禁卫军是作战部队,厢军就是一般的乡勇之类的部队,副职就是从三品副指挥使。
这就是大齐的中央的一般架构,结合的三公九卿和后来的三省六部制想出来的,强化的贵族的概念,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大家的支持。
曹操回到长安也是建安十年二月了,曹仁那里的消息先传了过来,曹仁战败,这个没什么说的,损失也不大,千把人曹操还是损失得起的。不过在传来并州战败的消息,夏侯渊,曹彰战死的消息是,曹操再也受不了了,他呜的一下子喷出一口血,接着就昏了过去。
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玩意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吗?再加上夏侯渊的死,曹操不行了,于是在同年四月,曹操在长安病逝,比历史上早了十五年!享寿仅仅五十一岁。
曹操在临死之前招来了曹仁,夏侯惇,钟繇,程昱,张既嘱咐此五人为辅臣来辅佐曹丕。曹操在当夜就故去了,曹丕今年十八岁,得以成为秦王!
这个和历史上差距太大了,曹丕才只有十八岁,曹彰战死了,曹植年岁更小了,那个天才曹冲更是一个小屁孩,曹丕的这个世子之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样宗室就免去了一场大清洗。
曹丕成为世子之后,他的首席谋士司马懿向他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设想,曹丕同意,于是曹丕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在建安十年九月初七,曹丕在长安受禅,之后改国号为秦,曹丕就是大秦天子。这一世曹丕没有甄宓,他就直接立了郭氏为皇后,他依旧有一个儿子曹叡,不过这个而已今年才两岁,是普通通房所出,也被抱养给了郭氏。自然不会被立为太子,不过与历史不同的是,曹洪为了救曹操早逝,曹丕封了曹洪唯一的儿子曹馥为梁王,这是为了安定功臣之心。
曹丕封了刘协为天水公,把他赶走。又封了四大辅臣曹仁为大将军,夏侯惇为大司马,钟繇为司徒,程昱为司空,张既为尚书令,司马懿为尚书仆射。其他宿将都有封赏。同样的,曹丕也立起了三个年轻子弟,曹真,曹休,夏侯尚这样曹丕早了十五年篡位称帝。
刘备反应够快,在第二年正月初三,刘备在成都称帝,自称续汉统。改元为章武元年,立糜氏为皇后,提前出生的刘禅为太子。以诸葛亮为丞相,法正为尚书令,张松任太傅,关羽为大将军,张飞为大司马,张任为车骑将军,黄权为卫将军。陈到做了执金吾,刘备宣布自己是汉朝的继任者,坚决讨伐曹秦伪政权。
同年三月,孙策也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大楚,年号永平,孙策和刘备不同,刘备因为年过不惑才一个儿子,为了安定属下之心,就一定要立尚在幼年的刘禅为太子。孙策才刚刚而立之年而已,而且孙定虽说是嫡子,但是孙策还有一个庶出的长子孙绍。孙策春秋鼎盛,他不需要提前立起太子来。
孙策立了顾氏为皇后,二弟孙权为燕王,三弟孙诩为晋王。张昭做了太傅,顾雍做了丞相,庞统做了尚书令。又封了周瑜为大将军,程普为大司马,妹婿陆逊做了车骑将军,贺齐做了卫将军,其他一众文武各有封赏。
让人比较奇怪的就是袁绍,明明他的实力最强居然没有称帝。其实前世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他自然知道这个时代很特殊,要是用原时空一统天下的魏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这确实能很快让他袁家的势力达到巅峰,可是这个东西就是一剂毒药,腐蚀整个王朝的根基。搞个什么君主立宪出来又不可能,那玩意太超前了,袁绍有些纠结了。
他考虑了很久,因为是新王朝,他改变制度也没问题,只要不是分利不均就问题不大。最后袁绍结合的汉代的三公九卿和后来的制度研究了一个属于他大齐的制度。
建安十一年十月初八,袁绍在邺城称帝,国号大齐,年号天兴,立刘氏为皇后,甄氏为良妃。袁绍只有这两个女人,也就这么封了。他又改革的爵位制度,爵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王爵分为亲王,郡王,公爵分为国公,郡公,侯,伯,子,男这几种爵位都是三等,另外还有一个勋爵没有等级,只是一个荣誉的身份,还没有俸禄,有爵位之人才算是贵族,可以荫官。爵位非有特别功绩只能降等承袭三代,之后就成为平民。
另外女子也有设立,就是后宫中的地位分为一皇后,一贵妃,贤良淑德四妃,九嫔,下面是贵人,美人,才人,宫人这些位份。王爵有一正妃,二侧妃,往下是选侍,才人等等的位份。其他贵族就是一正夫人,两侧夫人,没有其他。
作为皇室的女子,自然皇帝的姐妹或是皇后嫡出的封号是长公主,皇帝其他的女儿是公主,之下亲王嫡女是郡主,郡王嫡女是县主,国公,郡公的的嫡女是郡君和乡君,庶出的女儿得向皇帝请封,之前都称为贵女。另外女儿可是袭母爵,自然只能一袭一代,还是降两等袭爵。
官职方面的改革很多,比如空化一品官,一品官文官正一品是太师,太傅,从一品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这些都是荣誉官职,属于加封类的。武官的正一品是五军都督,从一品五军将军,自然这玩意也是加封类的官职。
二品官就是实职,文官正二品是大司徒,从二品是大司农,大司空,武将是前右左后四位将军。武将前两个是正二品,后两个是从二品。武将多一个,一方面是因为乱世,另一方面是后世的文官集团比武将造反还可怕!
文官在中央的三品官是八部尚书加上御史台,正三品的四位尚书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吏部尚书主管官员考核升降。兵部尚书主管参赞军务打造军械。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用度。从三品的四位尚书是刑部尚书,主管刑律诉讼,工部尚书主管兴修水利,学部尚书主管教化考试,外部尚书主管外交接待。另外一个从三品的御史台的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
正三品的武官在京中为指挥使,一共有四位御林军,禁卫军,内卫军以及厢军,御林军和内卫军是天子亲军,内卫军有皇宫护卫和监察百官的作用。禁卫军是作战部队,厢军就是一般的乡勇之类的部队,副职就是从三品副指挥使。
这就是大齐的中央的一般架构,结合的三公九卿和后来的三省六部制想出来的,强化的贵族的概念,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