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故里(3/4)
而西北当地读书人又不多,如果按照传统惯例展开科举考试的话,能有多少读书人考上还是个未知数。
这还不是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以先皇靖安帝的忠臣遗孤自称的西北宁家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既然宁家以忠臣遗孤自居,身为臣子却代替皇家举办科举考试,这本身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假如宁家真的这样做,就相当于自打嘴巴,给了天下人一个声讨他的把柄。
既没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可是治下地区又缺少文官,那只能另想办法,用其他手段来选拔官员。
在简书棋看来,西北这项新政不失为一步好棋。
直接绕开了敏感的科举制来选拔官员,虽然会招致许多读书人的谩骂,但却避免了自打嘴巴的尴尬局面。
而且据简书棋所知,就地方政务实际处理能力而言,许多新入仕的官员还真比不上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吏员。
因为绝大部分官员基本上是进士出身,自小读的是四书五经,对于地方庶务是一窍不通的。
而真正负责处理各种地方庶务的人,正是底下的各种吏员。
所以很多官员外放为官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熟悉地方庶务的师爷同去赴任。
师爷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雇请他的官员被当地吏员蒙混,甚至是被其架空起来。
当然,吏员本身也有缺点,首先就是人脉方面要远逊色于官员。
吏毕竟不是官,他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当官的机会。
他们是无法真正进入官场的,也很难得到其他官员的提携,因此消息和眼界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变得只会处理自己熟悉的政务,却难以顾大局。
但谁也不是傻子,只要这个新政一推行,通过考试的吏员在当官以后,自然会在官场当中搭建自己的人脉。再加上他们本身就熟悉政务,在地方治理方面肯定会比普通官员更胜一筹。
再往深的一层去想,这些原本没机会当官的吏员在成了西北官员后,自然会对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的宁家忠心耿耿。
换作大魏朝廷的话,他们根本就没可能当官,他们不忠于宁家还能忠于谁?
此新政大妙也!
在想通其中关节后,简书棋心里不禁对想出这个新政的人大加赞赏。
而且他隐隐觉得,这个新政肯定不止这么点东西,应该还有更复杂的深义。可惜这些人知道的不多,只能另想办法去打听了。
看着那几个还在对西北新政骂个不停的书生,简书棋决定以后还是少参加这种地方文会。
这还不是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以先皇靖安帝的忠臣遗孤自称的西北宁家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既然宁家以忠臣遗孤自居,身为臣子却代替皇家举办科举考试,这本身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假如宁家真的这样做,就相当于自打嘴巴,给了天下人一个声讨他的把柄。
既没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可是治下地区又缺少文官,那只能另想办法,用其他手段来选拔官员。
在简书棋看来,西北这项新政不失为一步好棋。
直接绕开了敏感的科举制来选拔官员,虽然会招致许多读书人的谩骂,但却避免了自打嘴巴的尴尬局面。
而且据简书棋所知,就地方政务实际处理能力而言,许多新入仕的官员还真比不上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吏员。
因为绝大部分官员基本上是进士出身,自小读的是四书五经,对于地方庶务是一窍不通的。
而真正负责处理各种地方庶务的人,正是底下的各种吏员。
所以很多官员外放为官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熟悉地方庶务的师爷同去赴任。
师爷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雇请他的官员被当地吏员蒙混,甚至是被其架空起来。
当然,吏员本身也有缺点,首先就是人脉方面要远逊色于官员。
吏毕竟不是官,他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当官的机会。
他们是无法真正进入官场的,也很难得到其他官员的提携,因此消息和眼界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变得只会处理自己熟悉的政务,却难以顾大局。
但谁也不是傻子,只要这个新政一推行,通过考试的吏员在当官以后,自然会在官场当中搭建自己的人脉。再加上他们本身就熟悉政务,在地方治理方面肯定会比普通官员更胜一筹。
再往深的一层去想,这些原本没机会当官的吏员在成了西北官员后,自然会对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的宁家忠心耿耿。
换作大魏朝廷的话,他们根本就没可能当官,他们不忠于宁家还能忠于谁?
此新政大妙也!
在想通其中关节后,简书棋心里不禁对想出这个新政的人大加赞赏。
而且他隐隐觉得,这个新政肯定不止这么点东西,应该还有更复杂的深义。可惜这些人知道的不多,只能另想办法去打听了。
看着那几个还在对西北新政骂个不停的书生,简书棋决定以后还是少参加这种地方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