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所幸周夏的古文造诣勉强还算过得去。要文言文不好的同学,还真认不出来。即便认出来了,这该如何断句解释,也是糊里糊涂的。
周夏得以弄明白,还有一个原因,这幅书法所临摹的内容,在书法界可是相当有名气的。
邢侗就是临摹王羲之的《逸民帖》,讲王羲之由于友人来信劝他出仕,他的回复,说是相当逸民,不愿入仕为官的态度。
这逸民帖的内容,翻译过来大致就是,“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临摹者不计其数,可以说,在书法上,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时间都用了在临摹上,只有极少数人能跳出前人的局限,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格局。
周夏也深刻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一个弱点,在法作品方面,还是基础太差。
倘若让一个从小练字的人,比如徐耀辉,或者就算他的女儿徐柳欣来,恐怕也能一眼就判断出来,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对此的了解,肯定要比周夏强得多。
但周夏并不懊恼,因为他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也不能改变过去的种种,将来的话,他可能还是没有时间去练字。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心来欣赏这样的作品,他相信,只要勤于思考,并不断积累经验,他终有成为真正鉴定大师的那天。
现在,抱怨无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用系统,先把这幅邢侗书法作品的真伪鉴定出来。
倘若是真的,就仔细研究,以后也看拿这样的作品,作为鉴定邢侗书法的标准器。如果不是真的,那也可以大致猜测一下,究竟和真迹有什么区别。
当然,系统也不是万能的,这会,系统仍旧只给出了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
“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654年。”
得到系统这样的鉴定结果后,周夏即便再愚笨,也能知道,这幅作品,并不是邢侗的真迹了。
公元1654年,大明朝已经灭亡十年。
而作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邢侗,早已作古四十多年,要这幅作品是他的真迹,那才真叫活见鬼了!
这样的话,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先前周夏做鉴定的时候,为什么纸墨表现和之前张瑞图的差不多。
这是清初的仿品,距今也有三百五十多年,自然会留下些岁月的沧海痕迹。
而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以及在邢侗在世的那段时期,恐怕市面就有不少他的仿品,好歹也是明代比较著名的书画家,做他的仿品有利可图。至于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法家,自然也少不了被人家造假,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等等,只要出名之后,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会有大量的仿品问世,这情形,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何其相似。
周夏就是在想,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乱象,其实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
那时候的仿品,主要集中在繁华的苏州,一大批的书画从业者们,采取作坊的形式,分工合作,线描、渲染、设色、书款、题跋、刻印、装裱、流水作业、各尽所长,制作出大量的名家仿品来。这样的仿品,一般称之为“苏州片”,很多仿品,流传到现在,各大拍卖场上经常可见,连博物馆中,都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除此之外,河南开封,也汇聚着一大批造假高手,他们大都伪造书法作品,称之为“开封货”。
周夏现在也弄不清楚,这究竟是苏州片还是开封货,但有一点他是确信无疑的,这幅邢侗的临王羲之《逸民帖》,绝对是老仿品无误。
所幸周夏的古文造诣勉强还算过得去。要文言文不好的同学,还真认不出来。即便认出来了,这该如何断句解释,也是糊里糊涂的。
周夏得以弄明白,还有一个原因,这幅书法所临摹的内容,在书法界可是相当有名气的。
邢侗就是临摹王羲之的《逸民帖》,讲王羲之由于友人来信劝他出仕,他的回复,说是相当逸民,不愿入仕为官的态度。
这逸民帖的内容,翻译过来大致就是,“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临摹者不计其数,可以说,在书法上,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时间都用了在临摹上,只有极少数人能跳出前人的局限,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格局。
周夏也深刻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一个弱点,在法作品方面,还是基础太差。
倘若让一个从小练字的人,比如徐耀辉,或者就算他的女儿徐柳欣来,恐怕也能一眼就判断出来,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对此的了解,肯定要比周夏强得多。
但周夏并不懊恼,因为他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也不能改变过去的种种,将来的话,他可能还是没有时间去练字。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心来欣赏这样的作品,他相信,只要勤于思考,并不断积累经验,他终有成为真正鉴定大师的那天。
现在,抱怨无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用系统,先把这幅邢侗书法作品的真伪鉴定出来。
倘若是真的,就仔细研究,以后也看拿这样的作品,作为鉴定邢侗书法的标准器。如果不是真的,那也可以大致猜测一下,究竟和真迹有什么区别。
当然,系统也不是万能的,这会,系统仍旧只给出了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
“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654年。”
得到系统这样的鉴定结果后,周夏即便再愚笨,也能知道,这幅作品,并不是邢侗的真迹了。
公元1654年,大明朝已经灭亡十年。
而作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邢侗,早已作古四十多年,要这幅作品是他的真迹,那才真叫活见鬼了!
这样的话,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先前周夏做鉴定的时候,为什么纸墨表现和之前张瑞图的差不多。
这是清初的仿品,距今也有三百五十多年,自然会留下些岁月的沧海痕迹。
而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以及在邢侗在世的那段时期,恐怕市面就有不少他的仿品,好歹也是明代比较著名的书画家,做他的仿品有利可图。至于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法家,自然也少不了被人家造假,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等等,只要出名之后,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会有大量的仿品问世,这情形,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何其相似。
周夏就是在想,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乱象,其实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
那时候的仿品,主要集中在繁华的苏州,一大批的书画从业者们,采取作坊的形式,分工合作,线描、渲染、设色、书款、题跋、刻印、装裱、流水作业、各尽所长,制作出大量的名家仿品来。这样的仿品,一般称之为“苏州片”,很多仿品,流传到现在,各大拍卖场上经常可见,连博物馆中,都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除此之外,河南开封,也汇聚着一大批造假高手,他们大都伪造书法作品,称之为“开封货”。
周夏现在也弄不清楚,这究竟是苏州片还是开封货,但有一点他是确信无疑的,这幅邢侗的临王羲之《逸民帖》,绝对是老仿品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