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经济调查(1/2)
时间回到1401年2月12日,姑苏府,长社县(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
长社县位于姑苏府西边四十余公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之中,于五年之前方才设立。其下辖着五个镇子以及二十个乡村公社,总人口数量达一万七千多人。此地有着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主要农作物包括棉花、高粱、小麦、大麦等等,可谓是姑苏府最关键的粮食与棉花产地。
一条名为长社河的河流悠然地蜿蜒穿越过整个县城,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源源不断且充足的灌溉用水。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宜人、春季早早到来、秋季短暂而夏季漫长、阳光照射强烈,全年无霜降之忧,这种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截至目前,长社县已经开垦出超过十二万多亩的耕地,其中近乎六成的耕地都用于棉花的栽种。
大遥镇的镇长周福脸上带着几分不耐的神色,领着一名县里户吏司的书吏,行走在一块块棉田之间,查验土地册中的实际数据。
柳正站在田垄之上,极目远眺,眼前那片广袤无垠的棉田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他心中暗自思忖道:“这片棉田恐怕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亩吧?”此刻,正值夏日炎炎之际,也是农村的闲暇时光。田野间,仅有寥寥数位农人辛勤劳作,他们专注于清除棉田里的杂草。
棉杆长得与人小腿一般高,翠绿欲滴的叶片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无一不彰显出这片棉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生长态势。不出意外的话,再过短短一个多月,这些棉花便将迎来绽放吐絮的时刻,进而孕育出一朵朵洁白如雪、柔软如云的棉花,最后被织成一件件舒适而温暖的棉布衣裳。
这时,一旁传来周福粗声粗气的声音:“俺说了有一百二十亩,那就肯定是一百二十亩!你看看地两边的那几拢地,那都是人家开垦出来的荒地,种点自家吃的蔬菜而已。难道这些也得归入到农人的收成里去不成?”
“哦,那倒不必。”柳正早已看出这位镇的不耐,但身为户吏司的书吏,职责所在,也必须要严格完成上头交办的事务不是?
况且,这次全国性的经济普查工作,那可是当今财部使独孤大人亲自主持,要求务必科学、合理、全面地清查一番国家百年发展的“底子”。据说,这项事务不仅要在蓬莱本土展开,而且那些海外领地也要进行“摸家底”的工作。
为此,他们这些县里户吏司的书吏、办事人员还专门赶至姑苏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和学习,以了解经济普查的方法和流程。
柳正今年刚满十八岁,两年前才从临安工商官吏学堂里毕业,然后经过一番考虑,便报名参加了姑苏府的户吏司考试,通过后,分配至长社县户吏司,成为一名“国家编制”的书吏。
临安工商官吏学堂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独孤佳伟上奏表示,为了确保地方司吏具备足够的才能,他提议在各大府城设立学堂,以此提升司吏们的能力水平。只要顺利毕业,这些人就能参加地方的官吏考试,并有机会成为一名吏员。
当然,他们也并非只有这一条出路。在当今的东宋,各个行业都极度渴望人才。像那些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获得官方认证的人,最佳的就业选择无疑是加入国内的各大贸易商社。
这样一来,每个月至少能赚取十到十二两白银的高额薪资,在商社工作两三年后,他们很可能迅速晋升为管事或掌柜,一年赚取两三百两银子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他的家人却深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在他们看来,即使你在商会工坊表现出色,拿着丰厚的薪水,但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毫无身份和地位可言!与之相比,为官才是正道,才能够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进入政府,成为一个官家人,那可就大不相同了!这意味着从此之后,就是吃皇粮的人了,更是堂堂正正的官老爷啊!所以,当柳正毕业之际,家里人便毫不犹豫、态度强硬地为他规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当然啦,成为一名“公家人”也是好处多多的。别的暂且不说,单看薪资待遇方面,每个月都能拿到足足五两白银的薪俸呢!这可是远超国内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哦!只不过,如果非要和那些财大气粗的贸易商社相比较的话,可能还是会稍显逊色一些吧。
长社县,除了几家纺织厂、粮油作坊外,像样的手工业几乎没有,是一个妥妥的农业县。
而对于今年上半年展开的全国性经济普查工作,长社户吏司的主办官员只能将五名书吏、办事员统统派到辖下各个镇乡,去统计核查本县可怜的“家底”。
人口普查和统计,东宋在最早时期,几乎每年都在做。尽管后来,地域面积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有急剧扩大,但这种人口统计工作,每五年也要进行一次。但这种经济核普查工作,却是东宋百年来首次,并没有既有的方法和流程。
据说,户部的尚书、侍郎及各司官员还专门将临安大学堂里有关经济事务的先生请来,一起研究讨论如何实施这次经济普查,毕竟这种事情中国古代没有做过,当然这也不是东宋朝廷的突发奇想,而是有依据的,早在李应文时就做过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收获较好,因此独孤佳伟也想进行一次调查,看看我大宋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但是,当长社县的书吏深入镇乡,开始调查后,却不知何故,引来百姓的非议和猜测。
“柳书办,你们统计俺们农人的田产收入,真的不是为了增加农税或者扩大其他附加费用?”周福忍不住又问出这句话来。
长社县位于姑苏府西边四十余公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之中,于五年之前方才设立。其下辖着五个镇子以及二十个乡村公社,总人口数量达一万七千多人。此地有着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主要农作物包括棉花、高粱、小麦、大麦等等,可谓是姑苏府最关键的粮食与棉花产地。
一条名为长社河的河流悠然地蜿蜒穿越过整个县城,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源源不断且充足的灌溉用水。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宜人、春季早早到来、秋季短暂而夏季漫长、阳光照射强烈,全年无霜降之忧,这种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截至目前,长社县已经开垦出超过十二万多亩的耕地,其中近乎六成的耕地都用于棉花的栽种。
大遥镇的镇长周福脸上带着几分不耐的神色,领着一名县里户吏司的书吏,行走在一块块棉田之间,查验土地册中的实际数据。
柳正站在田垄之上,极目远眺,眼前那片广袤无垠的棉田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他心中暗自思忖道:“这片棉田恐怕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亩吧?”此刻,正值夏日炎炎之际,也是农村的闲暇时光。田野间,仅有寥寥数位农人辛勤劳作,他们专注于清除棉田里的杂草。
棉杆长得与人小腿一般高,翠绿欲滴的叶片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无一不彰显出这片棉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生长态势。不出意外的话,再过短短一个多月,这些棉花便将迎来绽放吐絮的时刻,进而孕育出一朵朵洁白如雪、柔软如云的棉花,最后被织成一件件舒适而温暖的棉布衣裳。
这时,一旁传来周福粗声粗气的声音:“俺说了有一百二十亩,那就肯定是一百二十亩!你看看地两边的那几拢地,那都是人家开垦出来的荒地,种点自家吃的蔬菜而已。难道这些也得归入到农人的收成里去不成?”
“哦,那倒不必。”柳正早已看出这位镇的不耐,但身为户吏司的书吏,职责所在,也必须要严格完成上头交办的事务不是?
况且,这次全国性的经济普查工作,那可是当今财部使独孤大人亲自主持,要求务必科学、合理、全面地清查一番国家百年发展的“底子”。据说,这项事务不仅要在蓬莱本土展开,而且那些海外领地也要进行“摸家底”的工作。
为此,他们这些县里户吏司的书吏、办事人员还专门赶至姑苏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和学习,以了解经济普查的方法和流程。
柳正今年刚满十八岁,两年前才从临安工商官吏学堂里毕业,然后经过一番考虑,便报名参加了姑苏府的户吏司考试,通过后,分配至长社县户吏司,成为一名“国家编制”的书吏。
临安工商官吏学堂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独孤佳伟上奏表示,为了确保地方司吏具备足够的才能,他提议在各大府城设立学堂,以此提升司吏们的能力水平。只要顺利毕业,这些人就能参加地方的官吏考试,并有机会成为一名吏员。
当然,他们也并非只有这一条出路。在当今的东宋,各个行业都极度渴望人才。像那些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获得官方认证的人,最佳的就业选择无疑是加入国内的各大贸易商社。
这样一来,每个月至少能赚取十到十二两白银的高额薪资,在商社工作两三年后,他们很可能迅速晋升为管事或掌柜,一年赚取两三百两银子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他的家人却深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在他们看来,即使你在商会工坊表现出色,拿着丰厚的薪水,但终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毫无身份和地位可言!与之相比,为官才是正道,才能够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进入政府,成为一个官家人,那可就大不相同了!这意味着从此之后,就是吃皇粮的人了,更是堂堂正正的官老爷啊!所以,当柳正毕业之际,家里人便毫不犹豫、态度强硬地为他规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当然啦,成为一名“公家人”也是好处多多的。别的暂且不说,单看薪资待遇方面,每个月都能拿到足足五两白银的薪俸呢!这可是远超国内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哦!只不过,如果非要和那些财大气粗的贸易商社相比较的话,可能还是会稍显逊色一些吧。
长社县,除了几家纺织厂、粮油作坊外,像样的手工业几乎没有,是一个妥妥的农业县。
而对于今年上半年展开的全国性经济普查工作,长社户吏司的主办官员只能将五名书吏、办事员统统派到辖下各个镇乡,去统计核查本县可怜的“家底”。
人口普查和统计,东宋在最早时期,几乎每年都在做。尽管后来,地域面积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有急剧扩大,但这种人口统计工作,每五年也要进行一次。但这种经济核普查工作,却是东宋百年来首次,并没有既有的方法和流程。
据说,户部的尚书、侍郎及各司官员还专门将临安大学堂里有关经济事务的先生请来,一起研究讨论如何实施这次经济普查,毕竟这种事情中国古代没有做过,当然这也不是东宋朝廷的突发奇想,而是有依据的,早在李应文时就做过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收获较好,因此独孤佳伟也想进行一次调查,看看我大宋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但是,当长社县的书吏深入镇乡,开始调查后,却不知何故,引来百姓的非议和猜测。
“柳书办,你们统计俺们农人的田产收入,真的不是为了增加农税或者扩大其他附加费用?”周福忍不住又问出这句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