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州九月的天气热得像是要融化整座城市,哪怕在一天之中拥有温度分明的三个阶段:亮得早且热得快的清晨、炙热无云又无风的白天,以及阵雨过后蘸满水汽的傍晚,但燥热始终笼盖这座城。
麓州本土的中学基本上都在月初的两天里完成开学,本市最保值、也最难挤入的学区将迎来新一阶段的繁荣热闹。
单良一大清早坐了十二站站公交车从东三环赶到北三环,中间路过同天开学同款拥挤热闹的麓州一中,到校时间才不到八点,麓州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门口已然人声鼎沸。
被家长们私家车挤满的停车道不断传来喇叭声,三路直达学校的公交车外加两个分布在500米范围内的地铁口在此刻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靠近学校一侧的公交车道有学校保安处的教职人员、以及四个交警艰难维持着这一段八车道斑马线的秩序,人和车才能勉强顺利地去往该去的地方……
单良目光所到之处都是洋溢着年轻和朝气的中学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气息才能让他切切实实感受到重生的喜悦和满足!
穿着军训期间领到的崭新校服的高一新生,脸上带着的是没有遭受过高中课程“毒打”的天真,以及考入重点高中的期盼与骄傲。
至于剩下的那些,自然就是很了解怎么应对开学典礼必须着校服这件事情的高二高三生。他们往往都只穿单件的上衣,下面搭配自己的私服裤子,在青春洋溢的基础上加上了个性,这样一来,看上去不那么呆板。
但说起实验的校服,倒也不丑,墨蓝白的配色,起码周遇穿上就是行走的荷尔蒙发电机,整个高一的跑操活动单良都是注视着周遇的背影才拥有了坚持的动力……
过了马路,靠近校门,单良想要在人群里找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但毕竟记忆已经隔了好几年,看来看去,印象最深刻的竟然还是守在校门口的教务处老师。
他下意识摸了一下右胸前口袋上别着的校徽,朝着记忆中的教学楼走去——
“良子?”
身后有人喊他,单良愣了两秒才回头和那人对上视线:“李、李祺祯?”
李祺祯这会儿已经有一米八的个头了,长手长腿,留着符合校规的平头,笑起来阳光又朝气,周围还有新生不断将视线落在他身上,习惯这种注视的李祺祯只是加快步子上前笑着拍了拍单良的肩膀,度过变声期的青春期少年嗓音已然变得低沉磁性:
“前两天群里不是说作业没补完嘛?我昨晚打电话问了老应,他说后天抽查。你懂吧?”说着,还朝着单良挤了挤眼睛。
麓州这个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文理分科而非后来的3+1+2选科,文理都不上不下的单良选择了理科,依然留在本班,考虑到要接收其他班级转来的新同学,班主任老应隔了两天再收暑假作业,的确也是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单良一边回忆一边点头。
李祺祯是周遇的发小,比他更符合“发小”的定义,据说两人幼儿园就一块儿上学没分开过,那时省二重工家属院还在老城东区没迁走。
后加入的单良也跟着这两人度过了整个小学时光,虽然他看上去更像是周遇和李祺祯的小跟班。直到后来二工改制加迁址,研发和生产彻底分区管理,整个研发院随着政府新政迁去新城区,连带着麓州一批中学与高校也都迁址新城,只有生产区依然留在老城区东边的工业园……
这也是单良记忆里最深刻的,他彻底和周遇拉开距离的节点。
北边的新区发展迅速、顺理成章成了整个麓州的教育、经济中心,房价也因为麓州引以为傲的自然城中湖、以及占地横跨两区的葡萄型湖中岛的整片景观规划一跃至全省最高。
当初明明同是省二重工的子弟,却因为分区而演变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迁去北边新区的,按照二工的分区规划绝大多数是领导层以及高知研究员,他们从父母辈就享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对待下一辈更是重视教育,改制完成的二工提高了研究院的福利待遇之后,下一代就拥有了更优质的条件去实现阶层跨越。
麓州本土的中学基本上都在月初的两天里完成开学,本市最保值、也最难挤入的学区将迎来新一阶段的繁荣热闹。
单良一大清早坐了十二站站公交车从东三环赶到北三环,中间路过同天开学同款拥挤热闹的麓州一中,到校时间才不到八点,麓州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门口已然人声鼎沸。
被家长们私家车挤满的停车道不断传来喇叭声,三路直达学校的公交车外加两个分布在500米范围内的地铁口在此刻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靠近学校一侧的公交车道有学校保安处的教职人员、以及四个交警艰难维持着这一段八车道斑马线的秩序,人和车才能勉强顺利地去往该去的地方……
单良目光所到之处都是洋溢着年轻和朝气的中学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气息才能让他切切实实感受到重生的喜悦和满足!
穿着军训期间领到的崭新校服的高一新生,脸上带着的是没有遭受过高中课程“毒打”的天真,以及考入重点高中的期盼与骄傲。
至于剩下的那些,自然就是很了解怎么应对开学典礼必须着校服这件事情的高二高三生。他们往往都只穿单件的上衣,下面搭配自己的私服裤子,在青春洋溢的基础上加上了个性,这样一来,看上去不那么呆板。
但说起实验的校服,倒也不丑,墨蓝白的配色,起码周遇穿上就是行走的荷尔蒙发电机,整个高一的跑操活动单良都是注视着周遇的背影才拥有了坚持的动力……
过了马路,靠近校门,单良想要在人群里找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但毕竟记忆已经隔了好几年,看来看去,印象最深刻的竟然还是守在校门口的教务处老师。
他下意识摸了一下右胸前口袋上别着的校徽,朝着记忆中的教学楼走去——
“良子?”
身后有人喊他,单良愣了两秒才回头和那人对上视线:“李、李祺祯?”
李祺祯这会儿已经有一米八的个头了,长手长腿,留着符合校规的平头,笑起来阳光又朝气,周围还有新生不断将视线落在他身上,习惯这种注视的李祺祯只是加快步子上前笑着拍了拍单良的肩膀,度过变声期的青春期少年嗓音已然变得低沉磁性:
“前两天群里不是说作业没补完嘛?我昨晚打电话问了老应,他说后天抽查。你懂吧?”说着,还朝着单良挤了挤眼睛。
麓州这个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文理分科而非后来的3+1+2选科,文理都不上不下的单良选择了理科,依然留在本班,考虑到要接收其他班级转来的新同学,班主任老应隔了两天再收暑假作业,的确也是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单良一边回忆一边点头。
李祺祯是周遇的发小,比他更符合“发小”的定义,据说两人幼儿园就一块儿上学没分开过,那时省二重工家属院还在老城东区没迁走。
后加入的单良也跟着这两人度过了整个小学时光,虽然他看上去更像是周遇和李祺祯的小跟班。直到后来二工改制加迁址,研发和生产彻底分区管理,整个研发院随着政府新政迁去新城区,连带着麓州一批中学与高校也都迁址新城,只有生产区依然留在老城区东边的工业园……
这也是单良记忆里最深刻的,他彻底和周遇拉开距离的节点。
北边的新区发展迅速、顺理成章成了整个麓州的教育、经济中心,房价也因为麓州引以为傲的自然城中湖、以及占地横跨两区的葡萄型湖中岛的整片景观规划一跃至全省最高。
当初明明同是省二重工的子弟,却因为分区而演变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迁去北边新区的,按照二工的分区规划绝大多数是领导层以及高知研究员,他们从父母辈就享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对待下一辈更是重视教育,改制完成的二工提高了研究院的福利待遇之后,下一代就拥有了更优质的条件去实现阶层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