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菜籽湖岸的渔民协会
第一次出船打鱼,爷爷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特别是发现大鱼的时候。以前,二狗子、张大爷、爷爷,因为家里穷,置不起船在菜籽湖里打渔,只有到冬天里的渔汛时,才几个人一齐在渔行里租了船下湖打渔,那时候,打到的好鱼都要给渔行里,然后渔行里象征性地给些钱,不然以后就租不到渔行里的船了。
爷爷和张大爷的家都是世代的菜籽湖岸边的打渔人,二狗子只是父亲那一辈没有怎么打渔,祖上也是菜籽湖岸边出生的打渔人家。
在浩渺的菜籽湖上,渔民与船为伴、靠湖为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打渔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凌晨4、5点,伴着渔船上微亮的灯光,渔民们就得把渔船划到湖中撒网,开始一天的捕鱼生活。“
那时候,家里没有渔船的渔民,只有靠着在浅水岸边的摸鱼、扳罾、拭虾、赶小网、或者用两根竹竿张着网在河面上抖甩网网鱼。以前二狗子的父亲本来有一条渔船的,那一次二狗子的父亲将船划在菜籽湖的菜籽墩,自己投水轻生,船被政府没收了。
1956年渔民有了自己的组织——渔民协会,成立的时候,渔船渔具都是渔民协会的,渔民按着协会安排的水域出去捕鱼。政府给爷爷、二狗子和张大爷颁发了渔业证、流动供应证。大家高兴着,每天都早出晚归,一天下来能捕到上百斤鱼,而且个头都较大。
渔民的生活的改善,渔民从菜籽湖里,从枞阳长河里打着鱼,政府里有专门的收鱼的单位水产渔业公司,将打好的鱼送到水产渔业公司,不仅有钱,还有荣誉。
渔民的捕鱼生涯,随着时代的发展,渔具从撑篙船发展到木帆船,再发展到机帆船,船越造越大,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收获却越来越少,要捕到大鱼也越来越难。随着私人渔船的渔民越来越多,菜籽湖和长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后来,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上船了,许多人选择去外地打工。捕鱼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渔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
张大爷、二狗子和爷爷三个人在一条船上,集体的船,要听集体的指挥,每天出湖打渔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三个人分工着,轮流地把一个人划船,另外两个人下网,收网。有时候,也用张钩下着钩钩鱼。
菜籽湖岸的渔民,每天都热热闹闹地下湖去打渔,他们打渔的渔具各种各样,有大的拦河网,拖网、豪网、河罾、铲罾等等,蟹子黄熟时候,便在水中下着虾篓,虾篓是用竹篾编成的象大裤衩子一样,用粗长的竹缆压在河底,竹缆上间隔着挂上一个个的大裤衩子竹虾篓,那些毛蟹、大闸蟹顺着水流,钻进了大裤衩子,虾篓的口上有编成的倒刺,只要有鱼蟹钻进了虾篓,就不能出来了。
爷爷他们三个人最喜欢去放虾篓,一到金秋蟹黄的时候,便划着船儿,满载着一个个的大虾篓,带着长长的竹缆,出了菜籽湖的湖口,沿着石安赛的上下堵口,从黄涟山下的长河古河道,绕着花山的飞鹅头,从梅林闸前继续向前,一直到了枞阳的黄华桥,枞阳长河的水流在黄华桥前转了一个大拐弯,由于这里的水流缓急均匀,在长河对岸有一大片的芦苇荡,营养丰富,每年也有许多各种的鸟儿、白鹭、大雁在这里歇息,这里的毛蟹和大闸蟹特别的多,所以在蟹子成熟的时候,附近鲟鱼和连城的渔民也都聚集在这里放着许许多多大裤衩子一样的虾篓。
二狗子划着船,爷爷和张大爷将大裤衩子的虾篓一个个地挂在竹缆上,将挂着虾篓的竹缆放在水中,竹缆的两端拉在河岸堤上,用粗粗的木棍打上粧。
三个人默契地配合着,在黄华桥前下了好几十根竹缆,每根竹缆上都挂着十五六条的大裤衩子的竹虾篓。这些虾篓下好后,三个人便划着船收工回家,准备着从明天开始来收虾篓捉蟹子了。
回家的时候,渔民协会里说张大爷三个人收工早了些,让他们下湖,再去长河的长河古道放一下张钩,集体的活动,多做事多得工分,张大爷和爷爷、二狗子在协会里拿了两盘张钩,又划着船儿来到了长河的古道黄涟嘴山前。
这里的长河依着花山的飞鹅头,黄涟嘴的山脚,绕着山峰,在石安赛古渡口转过弯,沿着上下堵口,从童家岭过去,便进了菜籽湖。三个人把船划在黄涟嘴山前,选了一处有水流的地方将两盘张沟放进了水中。
张钩是一种比较锋利的钩子,钩上有倒刺,放张钩之前,先找着岸边的水中,用压石将张钩的张纲压在水中,插上棍子作记号,然后划着船,爬在船舷边,一边放着张钩,一边将张纲上的压石放下,因为压石是穿在张纲上的,张纲上挂着一排排的张钩,那压石是用石头钻孔而成,带着张纲上的张钩压在水底,并不影响船儿的来往。
三个人将张钩放好,顺着张纲在长河的另一边压好压石,插上树枝做上记号,便将船儿停在岸边,坐在船上谈着闲白。这时远处石安赛古渡口的渡船上,摆渡的王大爷喊了一声,招手让三个人到他那边去。
王大爷的祖上世代都是在这长河古道的石安赛古渡口摆渡的,现在船也归了公,只是还让他在这古渡口摆渡,每天按十分工算,三个人走到古渡口,这里今天过渡的人少,半天都没人来了,王大爷从口袋里拿出一包黄烟叶子,从腰带上抽出长长的竹烟袋,将黄叶子揉了一小撮放在铜烟锅里,从口袋里摸索着摸出一小张火柴皮,又摸出一根火柴,点着铜烟锅里的黄烟叶子,狠劲地嘬了一口,将竹烟袋递给张大爷:“可嘬一口?”
张大爷摆了摆手,问王大爷:“你这比以前摆渡可好些?”王大爷又将竹烟袋对着嘴里嘬了一口烟,将烟竿拿了,抬起脚,铜烟锅靠着鞋帮子上磕了几下,将铜烟锅里的烟屎磕了,点了点头说道:“现在比过去轻闲些,过去还要起早贪黑的,现在有时间规定了。”
爷爷和张大爷的家都是世代的菜籽湖岸边的打渔人,二狗子只是父亲那一辈没有怎么打渔,祖上也是菜籽湖岸边出生的打渔人家。
在浩渺的菜籽湖上,渔民与船为伴、靠湖为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打渔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凌晨4、5点,伴着渔船上微亮的灯光,渔民们就得把渔船划到湖中撒网,开始一天的捕鱼生活。“
那时候,家里没有渔船的渔民,只有靠着在浅水岸边的摸鱼、扳罾、拭虾、赶小网、或者用两根竹竿张着网在河面上抖甩网网鱼。以前二狗子的父亲本来有一条渔船的,那一次二狗子的父亲将船划在菜籽湖的菜籽墩,自己投水轻生,船被政府没收了。
1956年渔民有了自己的组织——渔民协会,成立的时候,渔船渔具都是渔民协会的,渔民按着协会安排的水域出去捕鱼。政府给爷爷、二狗子和张大爷颁发了渔业证、流动供应证。大家高兴着,每天都早出晚归,一天下来能捕到上百斤鱼,而且个头都较大。
渔民的生活的改善,渔民从菜籽湖里,从枞阳长河里打着鱼,政府里有专门的收鱼的单位水产渔业公司,将打好的鱼送到水产渔业公司,不仅有钱,还有荣誉。
渔民的捕鱼生涯,随着时代的发展,渔具从撑篙船发展到木帆船,再发展到机帆船,船越造越大,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但收获却越来越少,要捕到大鱼也越来越难。随着私人渔船的渔民越来越多,菜籽湖和长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后来,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上船了,许多人选择去外地打工。捕鱼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渔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
张大爷、二狗子和爷爷三个人在一条船上,集体的船,要听集体的指挥,每天出湖打渔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三个人分工着,轮流地把一个人划船,另外两个人下网,收网。有时候,也用张钩下着钩钩鱼。
菜籽湖岸的渔民,每天都热热闹闹地下湖去打渔,他们打渔的渔具各种各样,有大的拦河网,拖网、豪网、河罾、铲罾等等,蟹子黄熟时候,便在水中下着虾篓,虾篓是用竹篾编成的象大裤衩子一样,用粗长的竹缆压在河底,竹缆上间隔着挂上一个个的大裤衩子竹虾篓,那些毛蟹、大闸蟹顺着水流,钻进了大裤衩子,虾篓的口上有编成的倒刺,只要有鱼蟹钻进了虾篓,就不能出来了。
爷爷他们三个人最喜欢去放虾篓,一到金秋蟹黄的时候,便划着船儿,满载着一个个的大虾篓,带着长长的竹缆,出了菜籽湖的湖口,沿着石安赛的上下堵口,从黄涟山下的长河古河道,绕着花山的飞鹅头,从梅林闸前继续向前,一直到了枞阳的黄华桥,枞阳长河的水流在黄华桥前转了一个大拐弯,由于这里的水流缓急均匀,在长河对岸有一大片的芦苇荡,营养丰富,每年也有许多各种的鸟儿、白鹭、大雁在这里歇息,这里的毛蟹和大闸蟹特别的多,所以在蟹子成熟的时候,附近鲟鱼和连城的渔民也都聚集在这里放着许许多多大裤衩子一样的虾篓。
二狗子划着船,爷爷和张大爷将大裤衩子的虾篓一个个地挂在竹缆上,将挂着虾篓的竹缆放在水中,竹缆的两端拉在河岸堤上,用粗粗的木棍打上粧。
三个人默契地配合着,在黄华桥前下了好几十根竹缆,每根竹缆上都挂着十五六条的大裤衩子的竹虾篓。这些虾篓下好后,三个人便划着船收工回家,准备着从明天开始来收虾篓捉蟹子了。
回家的时候,渔民协会里说张大爷三个人收工早了些,让他们下湖,再去长河的长河古道放一下张钩,集体的活动,多做事多得工分,张大爷和爷爷、二狗子在协会里拿了两盘张钩,又划着船儿来到了长河的古道黄涟嘴山前。
这里的长河依着花山的飞鹅头,黄涟嘴的山脚,绕着山峰,在石安赛古渡口转过弯,沿着上下堵口,从童家岭过去,便进了菜籽湖。三个人把船划在黄涟嘴山前,选了一处有水流的地方将两盘张沟放进了水中。
张钩是一种比较锋利的钩子,钩上有倒刺,放张钩之前,先找着岸边的水中,用压石将张钩的张纲压在水中,插上棍子作记号,然后划着船,爬在船舷边,一边放着张钩,一边将张纲上的压石放下,因为压石是穿在张纲上的,张纲上挂着一排排的张钩,那压石是用石头钻孔而成,带着张纲上的张钩压在水底,并不影响船儿的来往。
三个人将张钩放好,顺着张纲在长河的另一边压好压石,插上树枝做上记号,便将船儿停在岸边,坐在船上谈着闲白。这时远处石安赛古渡口的渡船上,摆渡的王大爷喊了一声,招手让三个人到他那边去。
王大爷的祖上世代都是在这长河古道的石安赛古渡口摆渡的,现在船也归了公,只是还让他在这古渡口摆渡,每天按十分工算,三个人走到古渡口,这里今天过渡的人少,半天都没人来了,王大爷从口袋里拿出一包黄烟叶子,从腰带上抽出长长的竹烟袋,将黄叶子揉了一小撮放在铜烟锅里,从口袋里摸索着摸出一小张火柴皮,又摸出一根火柴,点着铜烟锅里的黄烟叶子,狠劲地嘬了一口,将竹烟袋递给张大爷:“可嘬一口?”
张大爷摆了摆手,问王大爷:“你这比以前摆渡可好些?”王大爷又将竹烟袋对着嘴里嘬了一口烟,将烟竿拿了,抬起脚,铜烟锅靠着鞋帮子上磕了几下,将铜烟锅里的烟屎磕了,点了点头说道:“现在比过去轻闲些,过去还要起早贪黑的,现在有时间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