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被婢女唤醒的时候,枕边已经不见了新郎,她心中松快,听着梅妒、菊羞姐妹两交口称赞大爷的话,也觉得颇为中听。

    “真如郭妈妈所说,大爷可不习惯婢女近身,今儿一早,大爷自己穿了衣裳,唤人打水进屋,娇兰就又抢先,缠着要替大爷梳整髻,却被大爷支开了,让她去准备奶奶洗漱的器用,也不让咱们动手,自己就梳整了髻,交待先去晨练,让咱们不用急着吵醒奶奶,等奶奶再休息半个时辰。”

    “婢子还问了问文喜姐姐,姐姐也说,大爷年幼时跟着老太爷在外院读书,力所能及的事都是自己动手,大不同于那些衣来伸手的权贵子弟,惯爱让婢女泡茶添香,大爷的书房,别说婢女,就是小厮也不让擅自进入,书册笔墨,大多都是大爷自己整理。”

    “连夫人身边的仆婢,都不知大爷喜欢的口味,可见大爷往常很是自律,根本不像宗家那几个少爷,就爱和婢女们调侃,读了本书,写几个字,婢女竟无一不知。”

    听听这些评价,无一不是正面,赵兰庭又的确怎么看,都不像个好色之徒,虽说春归并没有乐观到笃信将来会与夫婿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地步,不过却有了几分信心,大概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有望?

    心情愉悦,一大早就没忍住大快朵颐,好在赵大公子的确不排斥妻子有副好胃口,也完不讲究妻子必须服侍丈夫用膳后,才能进用“残羹冷炙”的规矩,春归更加没有这样的自觉,还是郭妈妈看得有些心惊,没忍住提醒她“如今在汾阳,大爷不在意,夫人也从不是挑剔人,大奶奶不用拘谨,只是……日后大奶奶随大爷回了北平,在老太太跟前,可千万仔细着些,便是屋子里的仆妇们看见了,说不定也会招惹诽议,在世家大族里,夫妇可不能同席而食,除非长辈们交待不用拘礼。”

    春归!!!

    自家可从来没有这样的规矩,她的阿爹,甚至还会亲自下厨,做了美味佳肴给阿娘惊喜。

    脸上却丝毫不见抵触,多谢了郭妈妈的提醒。

    李氏相跟在春归身边儿,也紧声儿地劝道“确然如此,阿娘没出阁前,你外祖母也是一样的教诲,只是遇见了你爹这样的宽厚人,从来也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可太师府,终究与我们家不一样,再者姑爷和你都是晚辈,若惹得尊长不喜,姑爷便是有心维护,也无奈不能违逆尊长。”

    春归便对郭妈妈多说了两句,实则是宽阿娘的心“我不懂得太师府里的规矩,言行多有逾谬,多亏了妈妈提醒,日后必然会谨慎小心。”

    却暗忖道听郭妈妈言下之意,似乎是指夫家这位老祖母待人严苛,不如沈夫人和蔼亲切,依郭妈妈的谨慎,并不应当指责主母,难道说……沈夫人对太夫人亦怀不满抱怨?

    便暗暗记在心上,有些烦恼今后恐怕会夹在祖母与婆婆之间,立场难免艰难。

    以新妇的身份对公婆献茶时,赵知州虽板着脸,但看得出来这是他一贯的性情,并不是克意针对,沈夫人照旧满面春风,给的新妇礼也很有看头,奇异的是昨日表现得像个刺头的赵小六,今日却像变了个人儿,对待春归非但不再鼓腮瞪眼,甚至还表现得十分恭顺,一声“长嫂”喊得掷地金声,惹得春归几乎没忍住去捏他的包子脸。

    但事实证明,赵小六还是那个赵小六,之所以如此温顺乖巧,还真是因为兰庭这个兄长在场的缘故。

    赵知州喝了子媳敬茶,便喊了兰庭去外衙商量公务后,赵小六满面不耐便显现出来,先是缠着沈夫人,吵闹着问个不停“大哥哥去了哪里?”“为何阿爹只和大哥哥一起办正事?”“大哥哥什么时候回来?”“大哥哥要什么时候才能教我描帖呀?”

    虽得到了沈夫人的逐一解答,但显然这熊孩子对回答均不满意,噘着小嘴在一边生闷气,时常就捂着耳朵,以此表达极不耐烦听沈夫人和春归说话,又突然插嘴,瞪着眼问春归“听他们说,你阿娘刚死了不久?”

    沈夫人大觉尴尬,嗔了一眼宝贝儿子“你长嫂的确新近丧母,但你这样说话,也太不恭敬。”

    春归倒不甚在意“六叔还小,童言无忌,夫人勿须责怪。”

    她是听兰庭称呼沈氏为“夫人”,衡量了一阵,还是决定跟着夫婿称谓公婆安一些。

    赵小六又问“阿娘,人为什么会死呢?”

    沈夫人实在觉得兰庭和春归的新婚次日,谈论生老病死的事大不吉利,只敷衍道“因为人上了年纪,就免不得长辞。”

    “那阿娘你这大年纪了,怎么还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