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志,李恒觉得自己并不缺,也绝不会弱于这个屡战屡败的文天祥。可是对手的兵力,从两万打到几乎只剩一个孤家寡人,然后不过数个月就又凑出近五万人马。抚州之战损失了一万多,这才多少天,又被他补足了!

    而自己,初入江西时,麾下十万主力,现在却只剩下了两万辎重兵。

    这根本就不是斗志可以解决的问题。前路无望,后路无援,军中上下弥漫的这种绝望情绪,又该如何破解?

    相对于李恒,文天祥军中,此时却充斥着完全无法扼制的汹汹战意。

    按张、丁两位参谋的意见,只要拖住李恒的辎重营,让这批粮草辎重无法顺利运抵潭州,便可完成此战目标。

    但是,这个最稳妥的军事方案,被文天祥直接否决。

    也许是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也许是为了一雪空坑之败的耻辱;也许是为了彻底激发出这些宋兵胸中已经剩下不多的血性。甫一接战,文天祥便将五万士兵全线压上。

    没有任何计谋、不讲求任何战阵配合、甚至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一路硬刚。

    还好,这支宋军的兵力毕竟远远多于元军。

    还好,宋军的兵甲装备远远胜于元军。

    还好,已经西撤的忽必烈,并未再派出骑兵回头接应。

    让张、丁两位参谋尤其感到痛苦的是,他们俩得费上全身的精力,才能摁住拔剑准备跟着士卒冲杀的文天祥。

    很难想象,自大权国军队跟随元军南下之后,最激烈的战争,竟然都是由文天祥主导的。

    此战一口气厮杀了整整六个时辰。

    在文天祥部付出近两万人伤亡的代价、李恒战死之后,元军终于崩溃了。余下数千人,溃散于茫茫夜色之中,不知去向。

    这些人,已经不足为惧。

    六天之后,一路狂奔的忽必烈,终于进入了潭州。

    半路上,为了应付又一支突然出现的大权国军队,忽必烈再次分出了五千人马。最终与他一起进入潭州城的,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人。

    荆湖南路十万元军,有三万被张世杰缠在了衡阳,一万作为前锋已经向湘西开拔。加上忽必烈的人马,潭州现有总兵力,连十万都还不到。

    忽必烈终于明白了,自撤出临安开始,自己便落入了权国军队的圈套。

    他们这是在采取一切的手段,将自己的兵马进行切割,再分而食之。

    然而,这却是一场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