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虽然有了不办私学的想法,可私学!却是越来越红火。

    先是村子里的人把儿女送过来念书,念书是其一,而把学堂当幼儿园才是真。

    有了孔子办的“幼儿园”,他们就可以把不能干活的儿女,送去认几个字。十三四岁左右的娃,能干活了都不送他们去念书,留在家里带更小的娃。或者!直接带去干活。

    十三四岁的娃,一般能做不少事了。十四五岁的女娃,都能成亲了,是不是?

    而那些五六岁、七八岁、十岁左右的娃,干活干不了,还到处乱跑让人不放心。所以!都把他们送到孔子的学堂去了。反正!不要学费!最起码!现在不要学费。

    只要现在不收学费,一切都好办!

    以后说以后的话!劳资要是没有钱,劳资给个毛学费!

    平时家里有了吃的,送点过去,就算是学费了。丰收的时候,送一些过去,就算是学费了。猎户家,把捕获的猎物送过去,就算是学费了。

    一人送一点,就能养活先生一家人!是不是?

    抱着这种想法,村子里的人都愿意送娃去。

    五六岁以下的娃,都由家里十岁以上的娃带着。十岁以上的娃,不仅可以在家里带娃,还可以做家务,洗衣做饭等什么的。

    随时时间的推移,邻村的人也愿意把适龄娃送过来,想在学堂里学认几个字。

    邻村来上学的娃,一般都是“寄读生”。早上自己来或者由爹娘长辈送过来,中午自带吃食。到了下晚,爹娘长辈过来接。或者!自行回家。

    由于春秋时期人口少,居住相对集中一些。

    为了方便生活,大家还是愿意居住在一起的。当然!不是一家挨一家的那种。而是!在一个大的区域内生活。一般都散居在集市附近,方便购买生活必须品,以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或者是手工制品。

    因为人口稀少,所以!村子与村子之间,一般是有几里地的!

    孔子不想再办私学,可私学却是越办越红火。

    方恩人的两个夫人,见来报名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她们越是高兴,照单收!只要你愿意来上学,我都愿意教。而且!学费还无所谓。

    有了两个这么管事的,私学自然是越办越红火。

    那个时期!没有后世那么古板,别人不在乎老师是女老师,只要有便宜占,都无所谓。

    那个时期的女人,一样顶半边天。

    特别是战争严重的国家,青壮年男人都死光了,养家糊口、赡养长辈、上缴赋税的任务,基本上都落在女人身上。

    另外!女人还要负责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