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剧本,很好,尤其是在演员刻画上,比起正在紧锣密鼓拍摄的两个版本《ro》,这个剧本杨以辰看到了影片的力量,而不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种题材和人物、不是《ro》这种社会舆论与人物,可以说后两部靠的是演员,演员演好了,可能拿奖,可能让观众觉得电影好,但整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却着实是缺少与演员拿奖相匹配的力量。

    故事,没味。

    故事,不够好。

    就像是李安所说,再好的导演也无法将一个剧本故事没有达到最佳影片级别的电影,给拍成最佳影片。

    《黑暗骑士》,说实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不是有超级英雄的噱头,诺兰那种拍摄方式肯定拿不到大的投资,本身这个故事的剧本最开始要是拿给谁看,都会觉得本末倒置,怎么剧本中配角的份量看似比主角还要重,邪-恶的力量感觉比正义还要强,什么玩意儿,这样的片子能拍吗?

    因为有了超级英雄的噱头,里面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蝙蝠侠的战斗力,包括他的设备使用,一下子电影里的比重就起来了,并且超级英雄电影只要第一部成功了,第二部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资金的问题。

    《黑暗骑士》顺利拍摄了,顺利上映了,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刚开始虽说大家对这部影片弱化了超级英雄有所诟病,但当大家真正开始好好看这部电影后,还是接受了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本来这部影片可以有很牛的艺术评价,至少在商业大片的行列中它也算得上绝对优秀的,奈何靠着超级英雄开始,也就只能承受超级英雄影片被划定为纯粹商业大片的行列,你能指望好莱坞这些纯粹的商业大片,有多少人认可它的艺术性吗?

    杨以辰坐在自己房间门前延伸出来的廊檐下,这个时节天气有些凉。夜晚更是透着一股冷飕飕的寒意,但好在杨以辰的身体素质摆在那,这个时节最好的就是还没有蚊虫飞舞,一壶热酒。几盘小菜,坐在廊檐下,月光皎洁,身前象征性的摆着一个精致的火炉,乌鸦和美仁在一旁。各自带着耳机听着评书,时不时添火,对饮,也不说话,气氛还真有那么点诡异,但置身于其中的三个人是透着舒服。

    《魔路》。

    这是剧本的名字,杨以辰觉得名字不太好,姑且放在一旁,重新仔细阅读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寻着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更多闪光点。

    这是一部成长史的人物传记电影。乍一看这剧本给人感觉像是电视剧的模式,但如果你细看下去会发现,这是一部看似很虐实则非常爽快的电影,主线就是男主人公的变化,戏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身上,他将要用最短的事件最让人能够看得懂的短暂剧情内,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心的变化,各种交织在一起的情绪复杂到代入电视剧中,光是一个变化就可能需要七八分钟乃至十几分钟的戏份来充分展现,而在这剧本中。剧情还是占据着主要的戏份,给你男主角内心变化的展示时间,充其量三十秒,多数也就是十几秒钟。需要你在眼神、表情、细微的动作、整个肢体动作加在一起来展现。

    这部片子,跟《黑暗骑士》有些像,那部戏是小丑出彩,整部电影摆脱超级英雄电影的束缚变得精彩,这部戏是想要将剧情升华为经典电影的行列,必须要让男主角的表演神化。达到一种观众会将视线锁定在男主角身上的目的,进而让剧情为了男主角的变化服务,让大家看到一个在蜕变过程中,各个阶段下一个正常男人的所有过程。

    懦弱、平凡、不安、惶恐、凶狠、嗜血、冷漠、悔恨、无奈、彷徨……

    好莱坞的电影剧本,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绝不会超过那个界限,电影至多是到130分钟,多数也就是100到110分钟为最多。

    这个剧本拍出来的电影改接近130分钟,剧情很好故事立意很好,没有将主角一个人淋漓尽致的表现,不给你大段的近景来让你去发挥,而是在故事推动中,演员来将这个角色的整个变化,通过一桩桩事来展现。

    没有光是虐光是表现主角一个人。这样的电影没有强大的剧情支撑,就会让杨以辰想到记忆中小李子终于拿到奥斯卡影帝的那部《荒野猎人》,说实话那部电影你看完之后,你记住的通通都是小李子是如何被虐的,整个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整个的剧情,整部戏到底要说的是什么,全部都没交代清楚,大家记得的就只有小李子。

    尽管那部影片让小李子拿到了影帝,但说句实话,更像是褒奖他为了电影做出的贡献以及多年付出辛苦的一种奖励,电影本身并不具备拿奖的资格,角色因为电影的拖累,说实话弄得像是一部纪录片,比起纯粹演员出彩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还差了很远,杨以辰相信自己即便是拿出一部比《荒野猎人》还要虐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也不会有任何斩获,因为自己的资历远远不如小李子,几千年的《无间风云》其实影帝就该给他,等于说是奥斯卡欠了他一个,才会在《荒野猎人》这部电影给了他影帝的桂冠。

    第一遍读的时候,首先你要拍案这是个好故事,隐隐觉得这样的故事表现起来难度很大,故事节奏比较快,内容又比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弄成不伦不类观众看不懂,太慢了又要将一些必须存在的戏份给砍掉,一部电影的时间根本容纳不了,除非上下部或是更为展开弄成系列电影。

    坐在廊檐下的第二遍,第三遍,杨以辰开始了解到了编剧那疯狂的想法,这等同于将所有的问题所有的麻烦,一股脑全部扔给了男主角这个角色。

    戏的魂是他,整部戏他的戏份也最多,但要将之前看出来的问题都解决掉,就必须全面压制男主角每一段的戏份时长,譬如某个情节,按照正常电影的节奏,可以给男主角三十秒的特写中景切换的情感释放表达,到了这部戏,只能给十五秒,其实不光是男主角,戏中很多配角的戏份也被压缩。

    场次还是那么多场次,只是你的表演时长被压缩,但内容却不能有半点遗失,这等于说这个剧本如果要落到实处成为一部电影,好的剧组好的导演搭配最优秀的演员,才有可能完成。

    怪不得,怪不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剧本,杨以辰从前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电影,要不是兄弟集团海纳百川,估摸着这个剧本或许根本就过不了正常审核剧本的流程,那些学院派比较死硬的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你这是弄电视剧呢还是什么,这哪里是电影。

    一个好的演员,对于一个资金比较充沛的剧组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再有好剧本,吸引真正影帝级别的演员也不会太难,关键是这部戏非常主要的前半段,男主角的年纪可是二十出头,这在好莱坞可就算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男演员不打磨到四五十岁根本就够不上影帝水准,你让他扮年轻也不是不行,可要支撑接近一个小时的戏份,那违和感肯定会出来。再有一个难点就是找一群优秀的演员,这样一部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是多么卖座的商业电影,你能指望它有多少投资,没有多的投资,凭什么一些小角色也去请好的演员,单单是演员的片酬就能把你剧组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