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靠西边的河岸,就有着安城著名的花柳一条街。

    “既然知道我是老鸨子,李大夫还肯跟我走?“女人似笑非笑的盯着李子元。

    “您怎么称呼,总不能一直叫老鸨子吧。“

    “大夫真是风趣。楼里的人都叫我倩娘。“

    “据我所知,你们都有长期合作的大夫。找上门来,肯定是有解决不了的事。只要钱给的够多,消息不走漏出去,我又何乐而不为呢。我啊,和倩娘你没什么区别,一样为求糊口罢了。“

    “是啊。都是为了寻条活路罢了。“

    听李子元话里并没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倩娘笑的更真诚了些,只是眼底并没有笑意。

    人呐,在环境复杂的地方呆久了,越是简单直白的话反倒越不相信了。

    事实上,李子元说的都是真心话。

    她缺钱,很缺。

    银子还没到手,她已经开始盘算花在哪里了。

    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人你给钱他们都不一定愿意生孩子,实在是养孩子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六个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样样花钱。单给二娥、三丫请的绣娘师傅,一个月五两银子,一年就得六十两。

    六十两什么概念呢,废宅修完也没花到六十两。她给陈府太太看病这么久一共也才赚了六十两。

    不过怎么说呢,总是得花的。孩子要学习,要掌握技能。说是只教两个大的绣活,珍珠和细妹也顺带学着在。安城有便宜的绣娘,就是李子元没怎么看的上。绣活是一门技术活,学精了,往后那可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余绣娘在婆家那可是说一不二的主。为的啥,人家赚的多啊。谁家娶回去不是供着。

    如今看来大锤是几个孩子里最“省钱”的了。他和石头两个编了不少竹编,基本上能养活自己。虽说孩子不够聪慧,李子元仍旧坚持要刘大爷每天教几个字。女孩子们跟着一块学,不求能念诗作词,不做睁眼瞎不至于签卖身契就够了。

    周老太那儿前不久下大雨,他们住的地势低,茅草屋都冲垮了。李子元给了银两叫阿福捎回去,那是仅存的积蓄了。阿福跟着曾小眼做学徒,不只管饭,四时八节还给衣裳银钱。旁人看阿福得用又听话,还问他家里可有兄弟愿意学手艺的。可惜王桂花怎么也不同意把阿寿送出来。

    做大夫的,赚的就是看诊费和药材。偏找李子元看病的鲜少有富裕人家。有时候看见穷苦的病人,不止不收钱还得贴补药材。做大夫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受苦。

    闭着眼睛感叹生活艰辛银钱难赚的功夫,马车停在了一条漆黑的胡同。李子元亦步亦趋的跟在倩娘身后在胡同里七拐八拐的绕了起来。略看见光亮的时候,倩娘递给李子元一个青色带帽兜的斗篷。

    “李大夫放心,车子停的地方绝不会叫人联想到我们茵茵楼的,一会完了,我再绕路把你送回去。”

    后门口早有龟公候着了,见倩娘回来急的直跺脚。

    “姑奶奶,你可回来了!前头袁公子非要七娘出来唱曲,胭脂她们压不住,都摔上盘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