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待敌国,不是只有动用武力发动战争这一个方式,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比如,文化入侵,打破敌国民众的思维认知惯性,让他们从接受文化延伸到接受他国;经济入侵,破坏敌国的经济体系,建立全新的商业经济体系,从而掌控敌国的经济命脉,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相对于文化入侵,兴华帝国一直更为倾向于使用经济入侵的方法。
这是因为,对于像夏国这样的,已经有稳固历史文化背景的大国,想要打破夏国民众的思想认知模式,其实非常困难。人类毕竟都是惯性动物,一旦习惯于某种思想,在面对新思维的冲击时,不见得会容易接受的。所以,想要冲击文化,以达到扰乱夏国的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相对而言,经济入侵,就比较容易一些。
兴华帝国可以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为切入点,逐步渗入夏国的商品市场,并带来足够的影响力,甚至建立新的经济架构,从而设法打乱夏国的经济体系。
只不过,这些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毕竟夏国还是一个底蕴比较厚实的国家,尤其夏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本身就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无须依靠于与他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形式取得生活必需品。
这就注定了,即便兴华帝国要从经济入手,也不是这么容易找到切入点,要考虑的问题也很多,比如,首先就必须选定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商品。什么是合适的商品?仅次于生活生活必需品,又能对夏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等等。
正因如此,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两次经济战的规模了。
其次,兴华帝国还要面对另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兴华帝国已经占领了夏国的某些地区,所以,夏国上下都非常防备兴华帝国的人,对兴华帝国的商人,自然也是诸多猜疑和戒备。甚至,不少夏国政府官员,在他们的管辖区域内,还特别使用职权,限制兴华商人的行动之余,也不允许本地商人在城市外面经商。
这些,都成为了兴华帝国冲击夏国经济的壁垒因素。
所以,碍于夏国政府的种种防护措施,兴华帝国的商人,想要在夏国营商,根本就是很难施展动作的。因此,兴华帝国的商人最终还是能够完成倾销手中的民用产品,侦查地形,绘制地图,提供情报等等的任务,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经过实践证明,要想扩大经济战的话,兴华帝国还需要设法在夏国境内建立更为稳固的势力,而暂时来说,还是无能为力了。
当然,就算眼前不能马上实现全面从经济入侵,但不代表,兴华帝国就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易星辰考虑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越发增多的工业产品。而且,就算不能直接进行商贸,但兴华帝国还是可以通过迂回的方式,设法将工业产品销售到夏国,先揽收更多的钱财利益作为储备。
除了夏国这边,易星辰又想起了一件事情,既然核电站已经完工了,那么,有个问题他就必须要面对和处理了——对于那些负责建设核电站的工人,恐怕易星辰就不得不依照原来的约定,将他们放回华国去。
其实,如果不是先前有所约定的话,说实在的,在易星辰的私心来说,他是有些不太乐意,将这些建设核电站的工人们,送回到华国去。
这些华国核电站的建设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兴华帝国极为需要的人才,对于兴华帝国工业发展的进程而言,是极其需要去争取的专业人才,因为,在兴华帝国内,这一类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特别匮乏的。
所以,如果兴华帝国能够留下这些专业人员,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自然是如虎添翼的。不仅如此,除了核电站的人才之外,易星辰其实还希望能够为兴华帝国招收更多的、各方各面各个行业的蓝水星华国高级人才。
兴华帝国一直就是推行华语教育,如今,华语也已经成为了兴华帝国的通用语言,所以,华国的人才如果来到兴华帝国,并在兴华帝国长期逗留的话,其实也不会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而且因为文化系统的相似性,所以,兴华帝国的生活模式,与华国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都是相似的,华国的人才,自然也能很容易融入兴华帝国的生活。
当然,把华国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都招揽到兴华帝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易星辰就想到,是否能够留下一些核电站的人才,让他们在这里的高品质生活成为正面例子,列为参照,以便兴华帝国招揽更多的华国高级人才。
只是,想法归想法,可要真把这想法付诸实际,易星辰首先就要背负违背约定的骂名,同时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毕竟,兴华帝国与核电站的华国高级人才,事前是有过相关约定,按照约定,易星辰是必须在核电站建成之后,将他们安然送回到华国去。
比如,文化入侵,打破敌国民众的思维认知惯性,让他们从接受文化延伸到接受他国;经济入侵,破坏敌国的经济体系,建立全新的商业经济体系,从而掌控敌国的经济命脉,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相对于文化入侵,兴华帝国一直更为倾向于使用经济入侵的方法。
这是因为,对于像夏国这样的,已经有稳固历史文化背景的大国,想要打破夏国民众的思想认知模式,其实非常困难。人类毕竟都是惯性动物,一旦习惯于某种思想,在面对新思维的冲击时,不见得会容易接受的。所以,想要冲击文化,以达到扰乱夏国的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相对而言,经济入侵,就比较容易一些。
兴华帝国可以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为切入点,逐步渗入夏国的商品市场,并带来足够的影响力,甚至建立新的经济架构,从而设法打乱夏国的经济体系。
只不过,这些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毕竟夏国还是一个底蕴比较厚实的国家,尤其夏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本身就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无须依靠于与他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形式取得生活必需品。
这就注定了,即便兴华帝国要从经济入手,也不是这么容易找到切入点,要考虑的问题也很多,比如,首先就必须选定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商品。什么是合适的商品?仅次于生活生活必需品,又能对夏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等等。
正因如此,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两次经济战的规模了。
其次,兴华帝国还要面对另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兴华帝国已经占领了夏国的某些地区,所以,夏国上下都非常防备兴华帝国的人,对兴华帝国的商人,自然也是诸多猜疑和戒备。甚至,不少夏国政府官员,在他们的管辖区域内,还特别使用职权,限制兴华商人的行动之余,也不允许本地商人在城市外面经商。
这些,都成为了兴华帝国冲击夏国经济的壁垒因素。
所以,碍于夏国政府的种种防护措施,兴华帝国的商人,想要在夏国营商,根本就是很难施展动作的。因此,兴华帝国的商人最终还是能够完成倾销手中的民用产品,侦查地形,绘制地图,提供情报等等的任务,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经过实践证明,要想扩大经济战的话,兴华帝国还需要设法在夏国境内建立更为稳固的势力,而暂时来说,还是无能为力了。
当然,就算眼前不能马上实现全面从经济入侵,但不代表,兴华帝国就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易星辰考虑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越发增多的工业产品。而且,就算不能直接进行商贸,但兴华帝国还是可以通过迂回的方式,设法将工业产品销售到夏国,先揽收更多的钱财利益作为储备。
除了夏国这边,易星辰又想起了一件事情,既然核电站已经完工了,那么,有个问题他就必须要面对和处理了——对于那些负责建设核电站的工人,恐怕易星辰就不得不依照原来的约定,将他们放回华国去。
其实,如果不是先前有所约定的话,说实在的,在易星辰的私心来说,他是有些不太乐意,将这些建设核电站的工人们,送回到华国去。
这些华国核电站的建设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兴华帝国极为需要的人才,对于兴华帝国工业发展的进程而言,是极其需要去争取的专业人才,因为,在兴华帝国内,这一类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特别匮乏的。
所以,如果兴华帝国能够留下这些专业人员,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自然是如虎添翼的。不仅如此,除了核电站的人才之外,易星辰其实还希望能够为兴华帝国招收更多的、各方各面各个行业的蓝水星华国高级人才。
兴华帝国一直就是推行华语教育,如今,华语也已经成为了兴华帝国的通用语言,所以,华国的人才如果来到兴华帝国,并在兴华帝国长期逗留的话,其实也不会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而且因为文化系统的相似性,所以,兴华帝国的生活模式,与华国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都是相似的,华国的人才,自然也能很容易融入兴华帝国的生活。
当然,把华国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都招揽到兴华帝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易星辰就想到,是否能够留下一些核电站的人才,让他们在这里的高品质生活成为正面例子,列为参照,以便兴华帝国招揽更多的华国高级人才。
只是,想法归想法,可要真把这想法付诸实际,易星辰首先就要背负违背约定的骂名,同时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毕竟,兴华帝国与核电站的华国高级人才,事前是有过相关约定,按照约定,易星辰是必须在核电站建成之后,将他们安然送回到华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