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2/3)
戚桓想说别看那么多话本子但是想到话本子好像是自己找来送给柯熙的,一时语塞。
想起平时柯熙与太子的相处方式,于是戚桓就转移话题问柯熙:“那平乐说说他们为什么不敢追究?”
柯熙想了一下,“他们敢光明正大的收取进城费,说明这是有人示意他们这么做的,那么示意他们这么做的人官职肯定不低,而且应该不止一个官员参与在里面,他们不敢追究我们,是不想将事情闹大,怕闹大了不好收场。”
“这说明有人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这个人的官职比任何人都大,能被他们忌惮的,就只有沧州最大的地方官沧州太守。”
说到这,柯熙叹了口气:“这个沧州太守倒是个好官,从二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替百姓着想,防患于未然,水涝发生后也是想方设法为百姓谋福利,可惜官官相护,沧州太守为百姓做了这么多,最后可能只是填了别人的口袋。”
见柯熙心情一下子转了个弯,戚桓安慰着:“没事,太子殿下就要来了,到时候我们把这些贪官都抓起来,把他们贪的银子还给百姓就是了。而且,这其中另有隐情也说不定。”
柯熙觉得戚桓说得对。
两人打算休息一下再去去打探消息。
其实也不用特意问人,在灾民扎堆的地方晃一圈,就知道得差不多了。
这些难民里面,有的人来得早,已经在城门外停留一个多月了。
据说这里一开始是不收银子就能给难民进去的,只要有路引就行。
只是进去之后的难民增多了之后,与原著居民难免发生摩擦,引起原著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而沧州城内人员也达到饱和,没有办法再收留过多的居民,沧州太守就下令不再接收难民进城,而是在城外搭建了灾棚,还会按时布粥,还会组织大夫给百姓看病。
后来有一些有钱人进不去,又不想在外面跟那些灾民在一起,就花钱买通了守卫,只要给足银子,就能进去。
有了开头,那些出得起银子的人都纷纷效仿,于是花钱进城,就这样成为了惯例。
柯熙还以为外面的棚子都是难民自己搭建的,现在仔细想想,才知道自己漏了很多细节。
于是柯熙就不懂了,这个沧州太守,到底知不知道低下的人干的事情,这事说好听点是花钱进城,说难听点就是收受贿赂了。
戚桓决定静观其变,柯熙自然是听戚桓的。
等到了时间,有人出城门布粥。
听说那些出来布粥的,是那些官员家的女眷,米是城中部分富商巨贾捐赠的。
除了一碗粥,每人还有一个成年男子巴掌大小的馒头。
柯熙拿到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粥比清远县的粥浓稠得多。
柯熙喝了一碗粥,将自己的馒头递给戚桓。
想起平时柯熙与太子的相处方式,于是戚桓就转移话题问柯熙:“那平乐说说他们为什么不敢追究?”
柯熙想了一下,“他们敢光明正大的收取进城费,说明这是有人示意他们这么做的,那么示意他们这么做的人官职肯定不低,而且应该不止一个官员参与在里面,他们不敢追究我们,是不想将事情闹大,怕闹大了不好收场。”
“这说明有人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这个人的官职比任何人都大,能被他们忌惮的,就只有沧州最大的地方官沧州太守。”
说到这,柯熙叹了口气:“这个沧州太守倒是个好官,从二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替百姓着想,防患于未然,水涝发生后也是想方设法为百姓谋福利,可惜官官相护,沧州太守为百姓做了这么多,最后可能只是填了别人的口袋。”
见柯熙心情一下子转了个弯,戚桓安慰着:“没事,太子殿下就要来了,到时候我们把这些贪官都抓起来,把他们贪的银子还给百姓就是了。而且,这其中另有隐情也说不定。”
柯熙觉得戚桓说得对。
两人打算休息一下再去去打探消息。
其实也不用特意问人,在灾民扎堆的地方晃一圈,就知道得差不多了。
这些难民里面,有的人来得早,已经在城门外停留一个多月了。
据说这里一开始是不收银子就能给难民进去的,只要有路引就行。
只是进去之后的难民增多了之后,与原著居民难免发生摩擦,引起原著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而沧州城内人员也达到饱和,没有办法再收留过多的居民,沧州太守就下令不再接收难民进城,而是在城外搭建了灾棚,还会按时布粥,还会组织大夫给百姓看病。
后来有一些有钱人进不去,又不想在外面跟那些灾民在一起,就花钱买通了守卫,只要给足银子,就能进去。
有了开头,那些出得起银子的人都纷纷效仿,于是花钱进城,就这样成为了惯例。
柯熙还以为外面的棚子都是难民自己搭建的,现在仔细想想,才知道自己漏了很多细节。
于是柯熙就不懂了,这个沧州太守,到底知不知道低下的人干的事情,这事说好听点是花钱进城,说难听点就是收受贿赂了。
戚桓决定静观其变,柯熙自然是听戚桓的。
等到了时间,有人出城门布粥。
听说那些出来布粥的,是那些官员家的女眷,米是城中部分富商巨贾捐赠的。
除了一碗粥,每人还有一个成年男子巴掌大小的馒头。
柯熙拿到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粥比清远县的粥浓稠得多。
柯熙喝了一碗粥,将自己的馒头递给戚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