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五章民生问题
“学生见过岑大人。\将军请。”岑文本说完之后,自顾自的做到了右手位。
王伟笑了笑,只能做到左手位,要不然,后面的苏定芳就没法做了。当然,主位是留个给李治的,不过现在那小家伙还不知道在皇宫那个旮旯里数蚂蚁呢!
三人坐定后,漠北道的三位巨头算是聚齐了!三人寒暄了一阵,王伟客气的问了一下岑文本一路上是不是顺利,然后小青小芸给三人送上茶水。
“大人,现在您到了之后,学生和苏兄也就安心可以睡个好觉了,呵呵,今后漠北道的民生事物还要仰仗大人了。”
“王将军,此话有失啊,将军才是长史,民生事物当然要将军做主,而且陛下通令一年之内建起五座城池,将军不会是想要推卸吧?呵呵,将军放心,只要是职责之内的事,老夫责无旁贷,可是将军的事情,那老夫可就无能为力了。”岑文本这也是表示,今后自管自己的那一摊,绝不会跟王伟争权。也是想要让王伟放心。
其实岑文本非常清楚,自己就是有什么想法也不现实!因为漠北道,现在连个文官都没有,现在还是军事管制,而第一军的将士们都是为王伟之命是从,突厥的那些个降将还有头领们怕是对自己也不会有多看重。
而且皇帝陛下的意思,岑文本也非常清楚,仅仅是想让岑文本来给王伟把把关而已,具体的事务还是要靠王伟。
“呵呵,大人客气了,学生和苏兄都还年轻,大人可不能撒手不管啊?明天就有一批五万人左右的民众会南迁,康苏密头领已经将人员组织起来了,一会还要轻大人把关一下?”王伟也没有再纠缠,而是直接说了正题。
“哦?”岑文本一愣,“这么快就组织起来了?民众们没有反抗情绪?”
“呵呵,这倒是没有,全都是按照自愿原则,各部族都有参与。”王伟得意的说道,这件事也确实有得意之处,连王伟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的顺利,毕竟是背井离乡啊?
说不得王伟便把其中的因缘说了一遍,听得岑文本唏嘘不已。
“没想到,草原上的民生已经到了这种境地啊?两年前还有很多的中原民众想要迁途到草原上,说是这里遍地都是牛羊!可是这才两年的时间,居然会落到如此境地?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啊?”
“岑大人说的极是,草原上的民众历来都是逐草而居,对抗天灾的能力实在是太弱了!其实我们中原也是一样,很多地方一旦遇到灾荒,不管是旱灾还是水灾或者是蝗灾,都谁出现十室九空的惨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广积粮!”
“广积粮?”岑文本听了王伟的话之后,微微一笑,说道:“广积粮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一旦出现天灾**,还是会断了民间的民生啊?”
“大人,学生说的广积粮,和民间自己的动作不同,学生说的是有组织的广积粮,朝廷可以由官府出面,国家储备足够的备用粮食,作为应急之需。而地方政府可以组织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粮仓,为民间储备粮食,人们可以将当年用不到的粮食储存起来,万一遇到灾荒之年可以从这些粮仓中提取自己的粮食,如此一来岂不是就再也不用担心遇到灾荒,难以度日了么?”
“呵呵,”岑文本对王伟的话显然很不以为然。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将军出身大富之家,不知民家疾苦啊?现在的民间百姓每年产出的粮食除了能换回少许的盐巴和布匹之外,能够让一家人勉强度日就不错了,如何能够广积粮啊?”
“呵呵,”王伟对于岑文本的言论同样是笑了笑,这位爷还是没有看到红薯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人难道忘了我们已经有了高产作物么?”
“哦?”岑文本明显一愣,“将军是说红薯?”
“不,红薯虽然十分高产,但却不是非常适合作为储备粮来储存。是玉米!”
“玉米?相比来说玉米不是要比红薯的常量低一些么?”岑文本有些不解的问到。
“是要稍微低一些,可是储存方便啊?生红薯储存不过两年,若是晒成干,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受潮发霉,可是玉米若是晒干之后却可以多年储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若是储存大米那就更好了。可是国家的储备量,学生以为还是以玉米为主的好。”
“嗯,将军言之有理,可是这个操作过程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啊?即使是人们慢慢地满足了自己的生活,可是普通民众家中生活困苦,而且现在社会刚刚稳定,很多人家都要对新的朝代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一般人家的婚丧嫁娶就能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掏空,甚至是还要借外债,民生不易啊?”
“学生见过岑大人。\将军请。”岑文本说完之后,自顾自的做到了右手位。
王伟笑了笑,只能做到左手位,要不然,后面的苏定芳就没法做了。当然,主位是留个给李治的,不过现在那小家伙还不知道在皇宫那个旮旯里数蚂蚁呢!
三人坐定后,漠北道的三位巨头算是聚齐了!三人寒暄了一阵,王伟客气的问了一下岑文本一路上是不是顺利,然后小青小芸给三人送上茶水。
“大人,现在您到了之后,学生和苏兄也就安心可以睡个好觉了,呵呵,今后漠北道的民生事物还要仰仗大人了。”
“王将军,此话有失啊,将军才是长史,民生事物当然要将军做主,而且陛下通令一年之内建起五座城池,将军不会是想要推卸吧?呵呵,将军放心,只要是职责之内的事,老夫责无旁贷,可是将军的事情,那老夫可就无能为力了。”岑文本这也是表示,今后自管自己的那一摊,绝不会跟王伟争权。也是想要让王伟放心。
其实岑文本非常清楚,自己就是有什么想法也不现实!因为漠北道,现在连个文官都没有,现在还是军事管制,而第一军的将士们都是为王伟之命是从,突厥的那些个降将还有头领们怕是对自己也不会有多看重。
而且皇帝陛下的意思,岑文本也非常清楚,仅仅是想让岑文本来给王伟把把关而已,具体的事务还是要靠王伟。
“呵呵,大人客气了,学生和苏兄都还年轻,大人可不能撒手不管啊?明天就有一批五万人左右的民众会南迁,康苏密头领已经将人员组织起来了,一会还要轻大人把关一下?”王伟也没有再纠缠,而是直接说了正题。
“哦?”岑文本一愣,“这么快就组织起来了?民众们没有反抗情绪?”
“呵呵,这倒是没有,全都是按照自愿原则,各部族都有参与。”王伟得意的说道,这件事也确实有得意之处,连王伟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的顺利,毕竟是背井离乡啊?
说不得王伟便把其中的因缘说了一遍,听得岑文本唏嘘不已。
“没想到,草原上的民生已经到了这种境地啊?两年前还有很多的中原民众想要迁途到草原上,说是这里遍地都是牛羊!可是这才两年的时间,居然会落到如此境地?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啊?”
“岑大人说的极是,草原上的民众历来都是逐草而居,对抗天灾的能力实在是太弱了!其实我们中原也是一样,很多地方一旦遇到灾荒,不管是旱灾还是水灾或者是蝗灾,都谁出现十室九空的惨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广积粮!”
“广积粮?”岑文本听了王伟的话之后,微微一笑,说道:“广积粮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一旦出现天灾**,还是会断了民间的民生啊?”
“大人,学生说的广积粮,和民间自己的动作不同,学生说的是有组织的广积粮,朝廷可以由官府出面,国家储备足够的备用粮食,作为应急之需。而地方政府可以组织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粮仓,为民间储备粮食,人们可以将当年用不到的粮食储存起来,万一遇到灾荒之年可以从这些粮仓中提取自己的粮食,如此一来岂不是就再也不用担心遇到灾荒,难以度日了么?”
“呵呵,”岑文本对王伟的话显然很不以为然。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将军出身大富之家,不知民家疾苦啊?现在的民间百姓每年产出的粮食除了能换回少许的盐巴和布匹之外,能够让一家人勉强度日就不错了,如何能够广积粮啊?”
“呵呵,”王伟对于岑文本的言论同样是笑了笑,这位爷还是没有看到红薯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人难道忘了我们已经有了高产作物么?”
“哦?”岑文本明显一愣,“将军是说红薯?”
“不,红薯虽然十分高产,但却不是非常适合作为储备粮来储存。是玉米!”
“玉米?相比来说玉米不是要比红薯的常量低一些么?”岑文本有些不解的问到。
“是要稍微低一些,可是储存方便啊?生红薯储存不过两年,若是晒成干,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受潮发霉,可是玉米若是晒干之后却可以多年储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若是储存大米那就更好了。可是国家的储备量,学生以为还是以玉米为主的好。”
“嗯,将军言之有理,可是这个操作过程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啊?即使是人们慢慢地满足了自己的生活,可是普通民众家中生活困苦,而且现在社会刚刚稳定,很多人家都要对新的朝代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一般人家的婚丧嫁娶就能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掏空,甚至是还要借外债,民生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