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在场的将军,光杨锐一人的气势就足以压垮张东荪。被杨锐怒斥后他脸色不忿,但嘴上却不敢再说什么了。
“好了。案情通报到此,各位代表熬了一夜,请回去休息吧。”见场面无人再有异议,范安当即宣布送客。他这么一说,一干代表便拱手告辞了,对他们来说,自己虽是熬了一夜,但事情总算是落了地。没有发生两党相残之事,此为国家一大幸事。
“竟成,俞家的事情……”唯有章士钊未走,他还在挂念着俞家连坐之事。
“行严也累了一夜了,还不回去?”杨锐步入内堂喝茶,今天他看章士钊是越看越烦。
“当年****先生……”他又提及俞明震,感觉非要杨锐承诺些什么似的。
“你想干什么?”杨锐不怒反笑的看着他。“当作此事没有发生?还是当作惺初没死?”
“这,同志社总不是一个人负责吧。不是还有那个李声焕吗?”章士钊不依不饶的道。
“李声焕只是京城学委书记,俞大伟是京城总书记。刺杀命令是他下达给李声焕的,宪兵连夜抓捕时从李声焕家里搜出了他亲自签名批准的命令文件。估计李声焕也是怕事情暴露最后追责,所以没有销毁。你是要宪兵销毁证据吗?”杨锐怒问道。
“这,”章士钊‘这’不出什么来。他也是学法律的,不可能不知道此次证据链已极为完整,既然有俞大伟签名的文件,那刺杀的主要责任自然在俞大伟而不是李声焕。不过他想到俞大伟仅仅是京城总书记,是以道:“可这也是同志社上面安排的呀,他的命令也是杜雯、陈其美之流下达的啊,不是说还有个特派员吗?”
“行严你还是不要再闹了。”王季同见章士钊如此急切,当下劝道:“此案要过几天才审理,事情还有没有转机要过几天才知道。竟成也不是主审法官。即便是法官现在答应你万一后面的证据又变了那该如何?总之,从这次抓捕的京城同志社骨干来看。有不少都是名流子弟,这些人管束不好自己的子女。那自然要法庭帮其管束。”
王季同的性子是温和的,他都不耐烦了,章士钊当即知趣的离开,他一走王季同就问道:“抓了这么多同志社的人,可他们大多对刺杀并不知情,这该如何处置?还有安如那边该怎么处置?”
安如就是早年爱国学生的学生刘亚子,此人当时曾报名参加革命,后来听说要去海外,又转而说身体不适反悔,待杨锐等人在东北打出名声,又靠了过来说要参加复兴会,可杭州一举义,又不见了踪影。之后革命局势越来越好,他才开始支持革命所谓的支持革命也就是组织一帮南社诗人为复兴会、革命军写诗。开国后又想自荐为杨锐的秘书,却被杨锐直接的给否了,之后就在沪上一边办报一边发牢骚,没想这次居然牵出了他。
他确实不是无政府同志社成员,可经济危机报馆收益减少后,同志社用大笔卢布供养了他以及沪上其他报馆杂志社,而这些报刊杂志又供养了一批非无政府同志社成员、却有无政府立场的知识分子,杨锐熟悉几个民国大师就廉不知耻在里头。这些作家拿着卢布、或由卢布兑换来的华元不但写作,还成立一个叫做民权保障同盟的组织,基本是打民主之旗、行无政府之实。
这些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舆论界有极大的影响力,逮捕也好审判也好,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杨锐并不在意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他在意的是暗处那些巨额卢布是如何运作的?是谁在主持这个资金网?谁在全盘掌管一切?以及更进一步的是:苏俄现在与无政府同志社的是什么关系?斯大林是抱着什么目的下令刺杀的?
杨锐没回答王季同,王季同也没问,他此时想的是杨锐终究没看错布尔什维克那些人:狡诈、下贱、毫无信义。只是想到‘毫无信义’时,王季同又想到昨日早上稽疑院通过的那个提案,说苏俄下贱、毫无信义,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先生。张实来了。”郭弼这个副总参谋长客串了杨锐的秘书,他报告张实来了后又道:“外交部的一个侍郎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也来了,他是为燕大的学生和被捕的美国人来的。”
“司徒雷登?”杨锐笑了笑。“让范安去见他吧,他是宪兵司令。我不是。”
“可他就要见先生。”郭弼道。
“那告诉他,我很困,要见的话下午睡醒再说。”杨锐不在乎的道。随即看向刚刚进来的张实,道:“那边审的怎么样了?”
“全审完了,先生。”张实亲自拿着一个卷宗,同志社特派员居正被运输大王常凯申关在柴油桶里,而后交给了西厂。为了保密,刚才范安并未对外宣布此人已经被捕。
“此人叫居正。原名之骏、字觉生,湖北武穴人。神武前六年保送日本政法大学预备部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最老的一批会员之一,参与云南叛乱,在城破前逃脱。本次是持孙汶遗孀宋氏的书信至户部侍郎孔祥熙府上留宿的,所以之前没有被查出来……”
说到这里张实忽然浅笑了一下,插言道:“孔祥熙事后大概是察觉了他的不对,将其逼出孔府后又立即亲到京师巡警厅报案,基本将自己失察之罪抹的一干二净。
他还供出一个叫的俄籍犹太人我们拿了苏俄大使馆人员的相片给他辨认此人明里是苏俄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实则是苏俄对外情报局ino的间谍。来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对先生的暗杀就是他筹划的。居正的供诉虽然完整,但我感觉他有故意将我们往苏俄上面的引的企图。这个叫艾丁格的俄国人到底在刺杀中持何种态度还未可知。再考虑到苏俄国内正在大规模肃反,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并不是斯大林嫡系看,斯大林对此是如何态度我们难以判断。”
“好了。案情通报到此,各位代表熬了一夜,请回去休息吧。”见场面无人再有异议,范安当即宣布送客。他这么一说,一干代表便拱手告辞了,对他们来说,自己虽是熬了一夜,但事情总算是落了地。没有发生两党相残之事,此为国家一大幸事。
“竟成,俞家的事情……”唯有章士钊未走,他还在挂念着俞家连坐之事。
“行严也累了一夜了,还不回去?”杨锐步入内堂喝茶,今天他看章士钊是越看越烦。
“当年****先生……”他又提及俞明震,感觉非要杨锐承诺些什么似的。
“你想干什么?”杨锐不怒反笑的看着他。“当作此事没有发生?还是当作惺初没死?”
“这,同志社总不是一个人负责吧。不是还有那个李声焕吗?”章士钊不依不饶的道。
“李声焕只是京城学委书记,俞大伟是京城总书记。刺杀命令是他下达给李声焕的,宪兵连夜抓捕时从李声焕家里搜出了他亲自签名批准的命令文件。估计李声焕也是怕事情暴露最后追责,所以没有销毁。你是要宪兵销毁证据吗?”杨锐怒问道。
“这,”章士钊‘这’不出什么来。他也是学法律的,不可能不知道此次证据链已极为完整,既然有俞大伟签名的文件,那刺杀的主要责任自然在俞大伟而不是李声焕。不过他想到俞大伟仅仅是京城总书记,是以道:“可这也是同志社上面安排的呀,他的命令也是杜雯、陈其美之流下达的啊,不是说还有个特派员吗?”
“行严你还是不要再闹了。”王季同见章士钊如此急切,当下劝道:“此案要过几天才审理,事情还有没有转机要过几天才知道。竟成也不是主审法官。即便是法官现在答应你万一后面的证据又变了那该如何?总之,从这次抓捕的京城同志社骨干来看。有不少都是名流子弟,这些人管束不好自己的子女。那自然要法庭帮其管束。”
王季同的性子是温和的,他都不耐烦了,章士钊当即知趣的离开,他一走王季同就问道:“抓了这么多同志社的人,可他们大多对刺杀并不知情,这该如何处置?还有安如那边该怎么处置?”
安如就是早年爱国学生的学生刘亚子,此人当时曾报名参加革命,后来听说要去海外,又转而说身体不适反悔,待杨锐等人在东北打出名声,又靠了过来说要参加复兴会,可杭州一举义,又不见了踪影。之后革命局势越来越好,他才开始支持革命所谓的支持革命也就是组织一帮南社诗人为复兴会、革命军写诗。开国后又想自荐为杨锐的秘书,却被杨锐直接的给否了,之后就在沪上一边办报一边发牢骚,没想这次居然牵出了他。
他确实不是无政府同志社成员,可经济危机报馆收益减少后,同志社用大笔卢布供养了他以及沪上其他报馆杂志社,而这些报刊杂志又供养了一批非无政府同志社成员、却有无政府立场的知识分子,杨锐熟悉几个民国大师就廉不知耻在里头。这些作家拿着卢布、或由卢布兑换来的华元不但写作,还成立一个叫做民权保障同盟的组织,基本是打民主之旗、行无政府之实。
这些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舆论界有极大的影响力,逮捕也好审判也好,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杨锐并不在意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他在意的是暗处那些巨额卢布是如何运作的?是谁在主持这个资金网?谁在全盘掌管一切?以及更进一步的是:苏俄现在与无政府同志社的是什么关系?斯大林是抱着什么目的下令刺杀的?
杨锐没回答王季同,王季同也没问,他此时想的是杨锐终究没看错布尔什维克那些人:狡诈、下贱、毫无信义。只是想到‘毫无信义’时,王季同又想到昨日早上稽疑院通过的那个提案,说苏俄下贱、毫无信义,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先生。张实来了。”郭弼这个副总参谋长客串了杨锐的秘书,他报告张实来了后又道:“外交部的一个侍郎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也来了,他是为燕大的学生和被捕的美国人来的。”
“司徒雷登?”杨锐笑了笑。“让范安去见他吧,他是宪兵司令。我不是。”
“可他就要见先生。”郭弼道。
“那告诉他,我很困,要见的话下午睡醒再说。”杨锐不在乎的道。随即看向刚刚进来的张实,道:“那边审的怎么样了?”
“全审完了,先生。”张实亲自拿着一个卷宗,同志社特派员居正被运输大王常凯申关在柴油桶里,而后交给了西厂。为了保密,刚才范安并未对外宣布此人已经被捕。
“此人叫居正。原名之骏、字觉生,湖北武穴人。神武前六年保送日本政法大学预备部学习。同年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最老的一批会员之一,参与云南叛乱,在城破前逃脱。本次是持孙汶遗孀宋氏的书信至户部侍郎孔祥熙府上留宿的,所以之前没有被查出来……”
说到这里张实忽然浅笑了一下,插言道:“孔祥熙事后大概是察觉了他的不对,将其逼出孔府后又立即亲到京师巡警厅报案,基本将自己失察之罪抹的一干二净。
他还供出一个叫的俄籍犹太人我们拿了苏俄大使馆人员的相片给他辨认此人明里是苏俄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实则是苏俄对外情报局ino的间谍。来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对先生的暗杀就是他筹划的。居正的供诉虽然完整,但我感觉他有故意将我们往苏俄上面的引的企图。这个叫艾丁格的俄国人到底在刺杀中持何种态度还未可知。再考虑到苏俄国内正在大规模肃反,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并不是斯大林嫡系看,斯大林对此是如何态度我们难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