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虽然知道王雱的人肯定见过苏过了,但事关一百吨的黄金,他哪敢冒这个险,连忙道:“既然如此,那这宅子和地,在下都收下了。”
说着话,他将五百亩良田的地契直接塞进了苏过的手中,又道:“这是横渠镇五百亩良田的地契,请苏兄过目。”
苏过看都没有看,随手将地契递给旁边一名随从,又从随从手中接过另一份地契,递给张斌,道:“这是我们脚下以山头为中心的三千亩荒地的地契,这片宅子因为是建在自己地头上,当时还没有报备官府,所以也没有房契,张兄放心收下便是。”
张斌却显得很小气,接过这片荒地的地契之后,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而且还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苏兄,这块地不小,那宅子估计也值不少钱,苏兄要不要请示一下令尊?”
苏过摆手道:“张兄大可放心,我苏氏在天下各州县良田不下三万亩,这样一片荒地在下便可做主,至于宅子我父亲估计早就忘记此地还有一处宅子了。”
张斌一听,顿时心中感慨,怪不得历史上苏轼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甚至成为王安石的死对头,被王安石逼着自请出京,贬官数次不说,还牵扯到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中,差点掉了脑袋。
王安石的变法是因为北宋眼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深重的外患,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但大宋这块蛋糕就这么大,王安石想要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增加大宋财政收入。
而农民有着沉重的税收和劳役负担,王安石又有着传统儒家局限性,看不见商业税收的巨大潜力,便一门心思的想要将大贵族、大地主和大官僚手中以土地为主的一些利益抢过来为国用,比如遏制土地兼并,取消官宦和贵族所属土地不用上税的特权等等。
苏轼自己显然正是大地主、大贵族和大官僚于一身的强势群体中的一份子,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
…………
在一副惺惺相惜之色的苏过陪同下,张斌带着人围绕新得手的这片荒山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后山小湖边上的竹林。
走近竹林,张斌才明白当初苏轼为何要将这片荒山弄到手了,敢情都是因为后山这个小湖和竹林,荒山是顺带的而已。
小湖不大,一亩多点,与荒山中间夹着竹林。
所以竹林是依山傍水,再加上这个季节青竹翠郁,真是景色怡人。
而那拍苏轼马屁的豪商显然也是个知情趣的人,以翠竹为墙,使得整个竹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庭院,在竹林中间则是拔地而起一座非常精致的竹楼。而正对着竹楼还铺设了一条小径,直通小湖。
“竹林幽然,小楼挺秀。此地景致优美,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张斌嘴里面赞叹着,心想这样的好地方苏试却已经忘记了,估计要不是他今天来此,就连苏过都忘记了,因为苏家的产业太多了。
“公子,这小楼真好看,还没名字呢!你起个名字吧!”因为自己名字中有个‘竹’字,所以竹娘向来喜欢竹子,此时穿着花裙四处打量个不停,犹如林中四处飞舞的蝴蝶。
苏过也笑道:“这竹楼修建好之后,我父亲便高升去了汴京,留下在下打理这一带的产业,也懒得理会这里,所以这小楼的确没有名字,张兄不妨起个名字。”
张斌转身看了一眼荒山,眼中闪过莫名之意,笑道:“名字嘛!就叫黄金屋吧!”
苏过顿时若有所思,张斌看在眼中心中咯噔一声,不由自责得意忘形了。
不料苏过突然双手一拍,大声道:“张兄大才,我大宋真宗皇帝曾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张兄想必是想将这里布设成藏书楼,这黄金屋正适合不过了。”
说着话,他将五百亩良田的地契直接塞进了苏过的手中,又道:“这是横渠镇五百亩良田的地契,请苏兄过目。”
苏过看都没有看,随手将地契递给旁边一名随从,又从随从手中接过另一份地契,递给张斌,道:“这是我们脚下以山头为中心的三千亩荒地的地契,这片宅子因为是建在自己地头上,当时还没有报备官府,所以也没有房契,张兄放心收下便是。”
张斌却显得很小气,接过这片荒地的地契之后,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而且还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苏兄,这块地不小,那宅子估计也值不少钱,苏兄要不要请示一下令尊?”
苏过摆手道:“张兄大可放心,我苏氏在天下各州县良田不下三万亩,这样一片荒地在下便可做主,至于宅子我父亲估计早就忘记此地还有一处宅子了。”
张斌一听,顿时心中感慨,怪不得历史上苏轼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甚至成为王安石的死对头,被王安石逼着自请出京,贬官数次不说,还牵扯到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中,差点掉了脑袋。
王安石的变法是因为北宋眼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深重的外患,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但大宋这块蛋糕就这么大,王安石想要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增加大宋财政收入。
而农民有着沉重的税收和劳役负担,王安石又有着传统儒家局限性,看不见商业税收的巨大潜力,便一门心思的想要将大贵族、大地主和大官僚手中以土地为主的一些利益抢过来为国用,比如遏制土地兼并,取消官宦和贵族所属土地不用上税的特权等等。
苏轼自己显然正是大地主、大贵族和大官僚于一身的强势群体中的一份子,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
…………
在一副惺惺相惜之色的苏过陪同下,张斌带着人围绕新得手的这片荒山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后山小湖边上的竹林。
走近竹林,张斌才明白当初苏轼为何要将这片荒山弄到手了,敢情都是因为后山这个小湖和竹林,荒山是顺带的而已。
小湖不大,一亩多点,与荒山中间夹着竹林。
所以竹林是依山傍水,再加上这个季节青竹翠郁,真是景色怡人。
而那拍苏轼马屁的豪商显然也是个知情趣的人,以翠竹为墙,使得整个竹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庭院,在竹林中间则是拔地而起一座非常精致的竹楼。而正对着竹楼还铺设了一条小径,直通小湖。
“竹林幽然,小楼挺秀。此地景致优美,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张斌嘴里面赞叹着,心想这样的好地方苏试却已经忘记了,估计要不是他今天来此,就连苏过都忘记了,因为苏家的产业太多了。
“公子,这小楼真好看,还没名字呢!你起个名字吧!”因为自己名字中有个‘竹’字,所以竹娘向来喜欢竹子,此时穿着花裙四处打量个不停,犹如林中四处飞舞的蝴蝶。
苏过也笑道:“这竹楼修建好之后,我父亲便高升去了汴京,留下在下打理这一带的产业,也懒得理会这里,所以这小楼的确没有名字,张兄不妨起个名字。”
张斌转身看了一眼荒山,眼中闪过莫名之意,笑道:“名字嘛!就叫黄金屋吧!”
苏过顿时若有所思,张斌看在眼中心中咯噔一声,不由自责得意忘形了。
不料苏过突然双手一拍,大声道:“张兄大才,我大宋真宗皇帝曾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张兄想必是想将这里布设成藏书楼,这黄金屋正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