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好,宰相也好,他们权力或许很大,但某些时候,这种权力是脆弱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很脆弱的。
杨怀仁再回头看高家父子的这些行动,也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高家父子,难道是真的支持赵佖的?
这很有疑问。
高家向来都是忠臣,这不是一辈人的事情,而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家族传统。
当年高太后掌权,高家没有刻意去攀附,这边说明他们高家一直是忠于皇帝的。
皇帝当时没有权力这一点,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没去对高太后可以逢迎,便已经说明了高家的态度。
高太后虽然和他们有血缘上的天然亲近,可在大义面前,他们还是选择走了正确的道路。
那么现在,他们还会保持忠诚的家族本色吗?
之前杨怀仁没想到这一点,可现在他似乎看透了高家的做法是为了什么了。
高太后过世后,赵煦重掌皇权,那时候朝中还是有不少声音,觉得长平侯高启勋和高太后同宗同源,凭借这样的联系,他们也是曾经上书皇帝,要求打压或者贬谪高启勋的。
赵煦也不是没考虑过朝臣的建议,但他还算是心中有数的。
一来因为高启勋确实没有攀附高太后,要硬说他们之间的联系,貌似也只停留在沾亲带故的阶段而已。
二来是因为高启勋本人在勋戚将门这派人中属于中坚力量,而且高家不少子侄都在禁军出任将校,若是贸然打压高家,怕是会引起勋戚的反对,也对禁军的稳定非常不利。
所以当时赵煦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高家放到中间派,并没有打压,也没有进行提拔,后来高士迁成为龙蹊卫大将军,也是凭借自身本事赢得的。
高家当时应该是体会到了赵煦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没有什么反应,可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想法。
高启勋也许觉得,他们高家祖先在本朝开国之初,虽然没法和曹家、杨家、折家等几个大将门相提并论,但也是以满门忠烈自居。
时至今日,高家的地位也许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高家忠君爱国的家族传统是不会变的。
皇帝对他们不排挤不提拔,从侧面反映出来,还是皇帝缺少对他们高家的信任。
高启勋内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只有他自己能清楚体会。
为了重新赢回皇帝的信任和垂青,也为了高家能继续繁荣昌盛下去,高启勋能想到的办法,还是通过建立功勋的方式。
主动去找陛下说什么话,立下什么忠君爱国的誓言,这是不可能的,恐怕皇帝也绝不会因为他几句信誓旦旦的誓言就轻易信任了他的忠诚。
但高启勋能从杨怀仁或者章惇等人的身上,看到获得陛下青睐的原理。
不论杨怀仁还是章惇,他们也都是通过一直以来的忠诚,毫无保留的效忠皇帝,然后建立功勋,才得到了浩荡皇恩的。
杨怀仁再回头看高家父子的这些行动,也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高家父子,难道是真的支持赵佖的?
这很有疑问。
高家向来都是忠臣,这不是一辈人的事情,而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家族传统。
当年高太后掌权,高家没有刻意去攀附,这边说明他们高家一直是忠于皇帝的。
皇帝当时没有权力这一点,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没去对高太后可以逢迎,便已经说明了高家的态度。
高太后虽然和他们有血缘上的天然亲近,可在大义面前,他们还是选择走了正确的道路。
那么现在,他们还会保持忠诚的家族本色吗?
之前杨怀仁没想到这一点,可现在他似乎看透了高家的做法是为了什么了。
高太后过世后,赵煦重掌皇权,那时候朝中还是有不少声音,觉得长平侯高启勋和高太后同宗同源,凭借这样的联系,他们也是曾经上书皇帝,要求打压或者贬谪高启勋的。
赵煦也不是没考虑过朝臣的建议,但他还算是心中有数的。
一来因为高启勋确实没有攀附高太后,要硬说他们之间的联系,貌似也只停留在沾亲带故的阶段而已。
二来是因为高启勋本人在勋戚将门这派人中属于中坚力量,而且高家不少子侄都在禁军出任将校,若是贸然打压高家,怕是会引起勋戚的反对,也对禁军的稳定非常不利。
所以当时赵煦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高家放到中间派,并没有打压,也没有进行提拔,后来高士迁成为龙蹊卫大将军,也是凭借自身本事赢得的。
高家当时应该是体会到了赵煦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没有什么反应,可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想法。
高启勋也许觉得,他们高家祖先在本朝开国之初,虽然没法和曹家、杨家、折家等几个大将门相提并论,但也是以满门忠烈自居。
时至今日,高家的地位也许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高家忠君爱国的家族传统是不会变的。
皇帝对他们不排挤不提拔,从侧面反映出来,还是皇帝缺少对他们高家的信任。
高启勋内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只有他自己能清楚体会。
为了重新赢回皇帝的信任和垂青,也为了高家能继续繁荣昌盛下去,高启勋能想到的办法,还是通过建立功勋的方式。
主动去找陛下说什么话,立下什么忠君爱国的誓言,这是不可能的,恐怕皇帝也绝不会因为他几句信誓旦旦的誓言就轻易信任了他的忠诚。
但高启勋能从杨怀仁或者章惇等人的身上,看到获得陛下青睐的原理。
不论杨怀仁还是章惇,他们也都是通过一直以来的忠诚,毫无保留的效忠皇帝,然后建立功勋,才得到了浩荡皇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