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韩先汝的解释,江水源有些垂头丧气:如果学术研究只为验证某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普适性的真理,那读书做学问还有什么意思?
韩先汝似乎看出了江水源的困惑与迷茫,笑眯眯地问道:“怎么,觉得结论比方法更重要?”
“嗯!我觉得——”
“觉得方法都是虚的,结论才是实打实的干货?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因为最初我也是这么想的。”韩先汝打断江水源的话头,“听过这句话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其实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很多时候只能勉强说服自己;而研究方法则像是可以捕捉无数鲜鱼的渔网,不仅能到处使用、无限制复制,而且可以造福世人、传之久远。
“就拿咱们刚才提到的淮安府乡贤阎若璩来说,他以一本《尚书古文疏证》确立了自己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卓越地位。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其实这本《尚书古文疏证》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古文尚书》自唐宋以来已经被很多人指摘,阎若璩也不是第一个证伪、辨伪的学者。为什么他还享有如此大名,位列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众多杰出学者的第一位,成为学术史上绕不开的一座丰碑呢?原因就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法中体现的伟大精神。
“《古文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神圣不可侵犯,千百年来从皇帝到普通读书人都把它奉为圭臬,认真学习研读。但阎若璩却无视它的神圣外衣,把它当成质疑考证的对象,本着‘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原则展开研究,首开疑经之风,以实证辨伪的方法引经据古,从历代图书目录、典章制度、天文理算、文章体例、金石文字等方面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证明世间流传的《古文尚书》是假的。
“这种无视前人结论、只凭证据说话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甚至成为清代朴学的核心理念。在他之后,刘逢禄怀疑《春秋左传》,魏源怀疑《诗经毛传》,到了康有为那里,甚至认为《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余波所及,民国初年经世大学著名教授顾颃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先秦两汉典籍记载的古史也进行全面检讨。这不正是方法重于结论的活生生例子么?”
江水源若有所悟:“怪不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赞《尚书古文疏证》是‘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原来如此!之前我在图书室大致翻过《尚书古文疏证》,总觉得在考证的宏博精实上比不过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为何四库馆臣那么吹捧这本书?原来根子在这里!”
韩先汝被江水源勾起了兴致,喝了口茶又继续说道:“再比如咱们淮安府另一位乡贤孙百熙先生,他的学问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近三四百年里都是首屈一指的。举凡传统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到现今时髦的遗传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都留下了他的印迹。为什么他能如此深刻地影响近百年科学乃至社会发展呢?我想除了他在科学研究和创立民国等方面的丰功伟绩外,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方法,如今依然为世界上各个领域的众多学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比如他的相对论就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推动了二十世纪哲学转型,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文化思想领域。而用他量子论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生物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乃至经济学,就形成了量子生物学、量子密码学、量子信息处理、量子经济学等等全新的交叉学科。而学科划分与学科交叉的理念,也真是孙百熙先生在经世大学一手创立的!”
韩先汝随即话锋一转:“当然了,想要创立一种全新的、引领时代潮流的学术研究方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的,基本都是各个学派开山祖师。像老头子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能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做点修修补补的零碎活儿。不过江小友你资质出众、聪颖过人,只要肯下工夫,将来未必不能比肩阎若璩、孙元起两位乡贤,所以你一定要勤自勉力,奋发图强!”
江水源只有报以苦笑,心道:就算我有逆天的本事,那也得我有命活到那个岁数才行啊!
韩先汝自然不知道江水源心中所想,兀自说道:“做学问嘛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首先得是聪明人,笨人只能做循规蹈矩的活儿,聪明人的脑袋里才能蹦出奇思妙想来。其次得下笨功夫,不下笨功夫把本领域内的情况摸清,天天向壁虚构、闭门造车,再聪明也没用。遇个车祸、摔个跟头、掉下悬崖就能获得通天彻地本领的那是小说,不是现实。”
这就是向名师大儒问学请教的好处。他们在治学方法、学术路径上随便点拨几句,就能让你茅塞顿开。有时候见面都不用说话,只需坐在那里静静感受他们的学者风范,也同样能让你受益匪浅。可是江水源却没心情去感受韩先汝的光风霁月,大煞风景地说道:“可是我觉得自己挺笨的,什么都不懂!”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就对了!别说你,就是我这个教了几十年书的教书匠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韩先汝环视四壁的图书一眼,颇为感慨地摇了摇头,“话说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勇敢承认,已经算是摸到学术研究的门槛了。”
韩先汝谆谆善诱的模样仿佛有如拿着棒棒糖的怪大叔要带小女孩去看金鱼,但江水源意志坚定,始终不忘登门拜访的目的:“如今各种学说在我脑袋里打架,吵得我就跟一团浆糊似的稀里糊涂,到处都是疑问。然而全府中学生国学论难选拔赛马上就要开始,我该怎么办?”
这就是江水源苦恼的根源:如果自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何谈去说服评委和对方辩手?
韩先汝捋着胡子说道:“学问、学问,学了之后自然会有疑问。所以朱文公(朱熹)这样描述读书治学的过程:‘读书始读未知疑,其次则渐渐生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一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你现在就处于渐渐生疑、节节是疑的阶段,等你再多读些书,勤加思考琢磨,以后各家学说就会融会贯通,疑问也会随之冰消雪融。这是水磨工夫,急不得,恼不得!”
江水源有些郁闷:“照韩老先生您这么说,除了自己看书用功之外,就无计可施了?”
“当然,终南捷径也是有的!”
“哦?”江水源马上来了兴致。
韩先汝也不拿乔:“习惯上大家都说‘做学问’,为什么是‘做’学问呢?因为学问是踏踏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做出来的,而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挂在嘴上、落不到纸上的那都是口头禅,都是虚的!只有落到纸上形成文字,那才是实打实的。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了解一门学问,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写一本关于这门学问的书籍。因为在写书过程中,你会主动查找资料、理清脉络、掌握要点。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困惑,不妨自己动手写本书。”
“啊?写书?”江水源大吃一惊。
韩先汝似乎看出了江水源的困惑与迷茫,笑眯眯地问道:“怎么,觉得结论比方法更重要?”
“嗯!我觉得——”
“觉得方法都是虚的,结论才是实打实的干货?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因为最初我也是这么想的。”韩先汝打断江水源的话头,“听过这句话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其实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很多时候只能勉强说服自己;而研究方法则像是可以捕捉无数鲜鱼的渔网,不仅能到处使用、无限制复制,而且可以造福世人、传之久远。
“就拿咱们刚才提到的淮安府乡贤阎若璩来说,他以一本《尚书古文疏证》确立了自己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卓越地位。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其实这本《尚书古文疏证》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古文尚书》自唐宋以来已经被很多人指摘,阎若璩也不是第一个证伪、辨伪的学者。为什么他还享有如此大名,位列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众多杰出学者的第一位,成为学术史上绕不开的一座丰碑呢?原因就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法中体现的伟大精神。
“《古文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神圣不可侵犯,千百年来从皇帝到普通读书人都把它奉为圭臬,认真学习研读。但阎若璩却无视它的神圣外衣,把它当成质疑考证的对象,本着‘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原则展开研究,首开疑经之风,以实证辨伪的方法引经据古,从历代图书目录、典章制度、天文理算、文章体例、金石文字等方面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证明世间流传的《古文尚书》是假的。
“这种无视前人结论、只凭证据说话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甚至成为清代朴学的核心理念。在他之后,刘逢禄怀疑《春秋左传》,魏源怀疑《诗经毛传》,到了康有为那里,甚至认为《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余波所及,民国初年经世大学著名教授顾颃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先秦两汉典籍记载的古史也进行全面检讨。这不正是方法重于结论的活生生例子么?”
江水源若有所悟:“怪不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赞《尚书古文疏证》是‘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原来如此!之前我在图书室大致翻过《尚书古文疏证》,总觉得在考证的宏博精实上比不过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为何四库馆臣那么吹捧这本书?原来根子在这里!”
韩先汝被江水源勾起了兴致,喝了口茶又继续说道:“再比如咱们淮安府另一位乡贤孙百熙先生,他的学问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近三四百年里都是首屈一指的。举凡传统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到现今时髦的遗传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都留下了他的印迹。为什么他能如此深刻地影响近百年科学乃至社会发展呢?我想除了他在科学研究和创立民国等方面的丰功伟绩外,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方法,如今依然为世界上各个领域的众多学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比如他的相对论就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推动了二十世纪哲学转型,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文化思想领域。而用他量子论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生物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乃至经济学,就形成了量子生物学、量子密码学、量子信息处理、量子经济学等等全新的交叉学科。而学科划分与学科交叉的理念,也真是孙百熙先生在经世大学一手创立的!”
韩先汝随即话锋一转:“当然了,想要创立一种全新的、引领时代潮流的学术研究方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的,基本都是各个学派开山祖师。像老头子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能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做点修修补补的零碎活儿。不过江小友你资质出众、聪颖过人,只要肯下工夫,将来未必不能比肩阎若璩、孙元起两位乡贤,所以你一定要勤自勉力,奋发图强!”
江水源只有报以苦笑,心道:就算我有逆天的本事,那也得我有命活到那个岁数才行啊!
韩先汝自然不知道江水源心中所想,兀自说道:“做学问嘛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首先得是聪明人,笨人只能做循规蹈矩的活儿,聪明人的脑袋里才能蹦出奇思妙想来。其次得下笨功夫,不下笨功夫把本领域内的情况摸清,天天向壁虚构、闭门造车,再聪明也没用。遇个车祸、摔个跟头、掉下悬崖就能获得通天彻地本领的那是小说,不是现实。”
这就是向名师大儒问学请教的好处。他们在治学方法、学术路径上随便点拨几句,就能让你茅塞顿开。有时候见面都不用说话,只需坐在那里静静感受他们的学者风范,也同样能让你受益匪浅。可是江水源却没心情去感受韩先汝的光风霁月,大煞风景地说道:“可是我觉得自己挺笨的,什么都不懂!”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就对了!别说你,就是我这个教了几十年书的教书匠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韩先汝环视四壁的图书一眼,颇为感慨地摇了摇头,“话说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勇敢承认,已经算是摸到学术研究的门槛了。”
韩先汝谆谆善诱的模样仿佛有如拿着棒棒糖的怪大叔要带小女孩去看金鱼,但江水源意志坚定,始终不忘登门拜访的目的:“如今各种学说在我脑袋里打架,吵得我就跟一团浆糊似的稀里糊涂,到处都是疑问。然而全府中学生国学论难选拔赛马上就要开始,我该怎么办?”
这就是江水源苦恼的根源:如果自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何谈去说服评委和对方辩手?
韩先汝捋着胡子说道:“学问、学问,学了之后自然会有疑问。所以朱文公(朱熹)这样描述读书治学的过程:‘读书始读未知疑,其次则渐渐生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一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你现在就处于渐渐生疑、节节是疑的阶段,等你再多读些书,勤加思考琢磨,以后各家学说就会融会贯通,疑问也会随之冰消雪融。这是水磨工夫,急不得,恼不得!”
江水源有些郁闷:“照韩老先生您这么说,除了自己看书用功之外,就无计可施了?”
“当然,终南捷径也是有的!”
“哦?”江水源马上来了兴致。
韩先汝也不拿乔:“习惯上大家都说‘做学问’,为什么是‘做’学问呢?因为学问是踏踏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做出来的,而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挂在嘴上、落不到纸上的那都是口头禅,都是虚的!只有落到纸上形成文字,那才是实打实的。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了解一门学问,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写一本关于这门学问的书籍。因为在写书过程中,你会主动查找资料、理清脉络、掌握要点。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困惑,不妨自己动手写本书。”
“啊?写书?”江水源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