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迷茫(1/3)
在衣食有保障的情况下,关博萱更关心年轻人们的将来。
关博萱关切地问道:“文忠文安他们的成绩如何,文忠想好是读高中还是读中专了吗?”
“文忠他们几个成绩都还好,我妈他们觉得早点出来工作比较好,爷爷和伯父他们都觉得现在家里条件可以,孩子们能多读书就多读几年书。再说,文老师们觉得文忠长期保持在他们年级前三名,很有希望考上大学,所以,他们也建议文忠上高中,争取念大学。文忠自己比较喜欢机械方面的东西,所以打算大学读相关专业。”李文辉早知道叔叔婶婶都比较关心家里孩子的学业情况,所以这次回家了解得比较清楚。
文辉顺便介绍了家里其他人的情况:“现在小的那几个都在读书,文安和文恩成绩一般,文清还小暂时看不出来,反倒是大伯家的文芳读书成绩不错。听说,文芳的成绩在他们年级一直是名列前茅,大伯说她能读多少就让她读下去,考上大学也一直供她读。”
“那你这次回去看到惠新和惠妍了吗?”关博萱想起那两个可怜的孩子。
“他们没过来,是我去他们家见了他们。我们知道三姑走后,他们家对惠新和惠妍就不太上心,所以我们家里人隔三差五就去看看他们。惠新是男孩,待遇还好一点,起码能够吃好穿暖。惠妍年纪小,整天被她后妈带来的那个女儿使唤着做各种杂事,都没有什么时间学习,每天放了学就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家里她后妈生的两个女儿。听惠新说,之前他爸让惠妍辍学回家,结果被我爷爷他们赶过去一顿数落,刘爷爷臭骂了他们一顿,这事才不了了之。”
说起这个,文辉也是一肚子牢骚,“我就不明白他们家是怎么想的,那个便宜女儿都供着读完高小自己读不下去了才不读的,怎么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却怎么也看不惯,多吃一口饭都要被骂。听说,现在刘爷爷年纪大了,他现在也不太管得了刘姑丈。我爸他们虽然看不惯他们所作所为,可惠新和惠妍毕竟姓刘,我们家也不太好管,只能是寒暑假让他们来家里稍微歇息一下,吃点好的补补身子。可在我们家待稍微久一点,刘姑丈又不愿意了,明着不敢说,却托人带话让他们回家。上个暑假,惠妍在我们家才呆了5天,他后妈就说家里活计做不完,妹妹想他们,催着赶着,让他们回家,差点没把奶奶气病了。次数多了,惠妍也就不好意思在我们家住着,只能回去了。惠新有时候自己走过来住一晚,惠妍现在除了爷爷奶奶的生日那种特殊日子和寒暑假,平时基本就不敢过来住,连个松快一点地方都没有了。”
“唉,三姐走得早,苦得就是留下来的这两个孩子。我们离得远,帮不了什么。对了,我托你带给他们钱物和吃食,他们可藏好了,可别又让人拿了去?”关博萱有点不放心。
文雅也是百般不放心:“就是,这次的鞋子,是我专门挑的,厚底棉鞋,保暖效果好,走路不伤脚。还有,那条布拉吉,我特意挑了一件圆领长款红蓝格子的,后面的腰带可以调整腰围。这样,惠妍表姐就可以穿多两年。如果衣服又被她那个所谓的姐姐抢了,我一定会让我爸写信回去骂人的。”
“这个,他们倒是不敢了。前年婶子寄回去的衣服,被刘姑丈拿去给他那个继女穿,结果被大伯发现了。奶奶和大伯母直接打上门,当着他们族长的面,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直说如果他们家穷得连继女的衣服都供应不上,那么干脆就别养孩子了。自己家的孩子不养,反倒用外家的财物养别人的娃,如果自己懂事的话就直接买块豆腐撞死算了。听说,这事闹得周围几个大队的人都知道,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他们老宅那边的人半年都没脸见我们家的人。从那以后,他们就收敛了许多,也不敢再乱动惠新他们的东西了。”这个,文辉倒是知道得非常清楚。因为,今年回家的时候,他妈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当时刘姑丈那个新妻子的丢人现眼的模样,让文辉印象深刻。
“活该!”文雅他们几个异口同声地说。
“对了,大姐家怎么样,粮食还够吃吗?”关博萱想起加到隔壁镇的大姐,因为通信少,不太清楚他们家的情况究竟如何。
文辉理了一下思路:“大姑家情况还可以,城阳那边情况跟我们家差不多,粮食基本够吃,只不过掺的红薯比我们那要多一点,农忙的时候每天还是能够保证两顿干饭。对了,淑英表姐9月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女儿,我妈他们当时还带了老母鸡过去看了小娃娃。家里的细粮不够,没什么营养,表姐瘦得很,小女娃出生的时候才4斤半重。这次,婶子给的红糖,奶奶让我妈全都拿给表姐了。”
“小娃娃挑这个时候来,也是辛苦。我哥找了些干虾和海带什么,休息的时候,给老家那边寄过去,你小叔家的孩子也小,都需要补补身子。呃,家里枸杞和红枣……”
“枸杞和红枣是专门找来给你补身子的,那些可不能给出去。”文雅连忙打断,“妈,舅舅之前带回来的鱿鱼干,我们还没有动过,可以分一半回去。”
文岚也连忙插话:“对啊,妈妈你的身体还没有好,医生让你注意营养呢。姐,刚煮的那些海虹,过几天晒干了,也能寄回去。淡菜煮汤也好喝,而且营养丰富,可以给老家寄点回去,让爷爷奶奶他们尝尝。”
关博萱啼笑皆非:“行,都听你们的!孩子大了,都能当我的家了。好了,这年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管他是掺红薯还是掺土豆呢。彦涛他舅舅信上说,即便是上海,这两年也是粮食紧缺,双职工的情况还好一点,农村的也多少能够自保,那是单职工家庭遇上孩子多的就真是非常紧张。听说现在很多人家一天到晚都是窝头和稀菜汤,大人一个窝头一碗汤,小孩半个窝头和一碗稀汤,根本不可能吃饱。这几年国家困难,粮食严重短缺,国家用这种定点定量的方式,也是为了保证所有人都能维持基本生活。唉,在这世上活着,谁都不容易呀。”
彦君揽着关博萱的手:“姑姑,大家也是心疼您嘛。回头让爸爸再托人,说不定还能再找点海产什么的。爸爸朋友多,路子广,总能从哪找到一点好东西。”
“行,都行,我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关博萱揉了一把彦君的小脸,“文辉,现在大姐家孩子的工作怎么样?”
文辉连忙放下手里喝水的杯子:“哦,恩伦,就是大姑家的大儿子,听说已经转正,去年成了一级工,每个月可以拿到34元工资。恩武还在读书,没考上中专,现在正在读高一。说起来,本来大伯想让文新也进厂,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农民进城不容易了。也是大哥大姐他们那时候运气好,52年就进了城,所以全家都拿了城镇户口,做了正式工人。恩伦他们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批进城的,因为听说58年《户口登记条例》之后就已经很难进厂了,哪怕是找个临时工也不容易。好像说是56年苏联停止援助后,他们厂里面就不再招工了。除了退职的工人外,原本从附近招的农民,除了技术好的转为正式工的那部分人,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回乡下去了。”
“那文新怎么办,有其他的门路吗?”关博萱追问道。
“没事,文新一直就不愿意进厂,是大伯他们希望他进厂当工人罢了。”文辉随口应道。
文彬觉得甚是奇怪:“新哥不想进厂,那他想做什么?”
关博萱关切地问道:“文忠文安他们的成绩如何,文忠想好是读高中还是读中专了吗?”
“文忠他们几个成绩都还好,我妈他们觉得早点出来工作比较好,爷爷和伯父他们都觉得现在家里条件可以,孩子们能多读书就多读几年书。再说,文老师们觉得文忠长期保持在他们年级前三名,很有希望考上大学,所以,他们也建议文忠上高中,争取念大学。文忠自己比较喜欢机械方面的东西,所以打算大学读相关专业。”李文辉早知道叔叔婶婶都比较关心家里孩子的学业情况,所以这次回家了解得比较清楚。
文辉顺便介绍了家里其他人的情况:“现在小的那几个都在读书,文安和文恩成绩一般,文清还小暂时看不出来,反倒是大伯家的文芳读书成绩不错。听说,文芳的成绩在他们年级一直是名列前茅,大伯说她能读多少就让她读下去,考上大学也一直供她读。”
“那你这次回去看到惠新和惠妍了吗?”关博萱想起那两个可怜的孩子。
“他们没过来,是我去他们家见了他们。我们知道三姑走后,他们家对惠新和惠妍就不太上心,所以我们家里人隔三差五就去看看他们。惠新是男孩,待遇还好一点,起码能够吃好穿暖。惠妍年纪小,整天被她后妈带来的那个女儿使唤着做各种杂事,都没有什么时间学习,每天放了学就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家里她后妈生的两个女儿。听惠新说,之前他爸让惠妍辍学回家,结果被我爷爷他们赶过去一顿数落,刘爷爷臭骂了他们一顿,这事才不了了之。”
说起这个,文辉也是一肚子牢骚,“我就不明白他们家是怎么想的,那个便宜女儿都供着读完高小自己读不下去了才不读的,怎么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却怎么也看不惯,多吃一口饭都要被骂。听说,现在刘爷爷年纪大了,他现在也不太管得了刘姑丈。我爸他们虽然看不惯他们所作所为,可惠新和惠妍毕竟姓刘,我们家也不太好管,只能是寒暑假让他们来家里稍微歇息一下,吃点好的补补身子。可在我们家待稍微久一点,刘姑丈又不愿意了,明着不敢说,却托人带话让他们回家。上个暑假,惠妍在我们家才呆了5天,他后妈就说家里活计做不完,妹妹想他们,催着赶着,让他们回家,差点没把奶奶气病了。次数多了,惠妍也就不好意思在我们家住着,只能回去了。惠新有时候自己走过来住一晚,惠妍现在除了爷爷奶奶的生日那种特殊日子和寒暑假,平时基本就不敢过来住,连个松快一点地方都没有了。”
“唉,三姐走得早,苦得就是留下来的这两个孩子。我们离得远,帮不了什么。对了,我托你带给他们钱物和吃食,他们可藏好了,可别又让人拿了去?”关博萱有点不放心。
文雅也是百般不放心:“就是,这次的鞋子,是我专门挑的,厚底棉鞋,保暖效果好,走路不伤脚。还有,那条布拉吉,我特意挑了一件圆领长款红蓝格子的,后面的腰带可以调整腰围。这样,惠妍表姐就可以穿多两年。如果衣服又被她那个所谓的姐姐抢了,我一定会让我爸写信回去骂人的。”
“这个,他们倒是不敢了。前年婶子寄回去的衣服,被刘姑丈拿去给他那个继女穿,结果被大伯发现了。奶奶和大伯母直接打上门,当着他们族长的面,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直说如果他们家穷得连继女的衣服都供应不上,那么干脆就别养孩子了。自己家的孩子不养,反倒用外家的财物养别人的娃,如果自己懂事的话就直接买块豆腐撞死算了。听说,这事闹得周围几个大队的人都知道,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他们老宅那边的人半年都没脸见我们家的人。从那以后,他们就收敛了许多,也不敢再乱动惠新他们的东西了。”这个,文辉倒是知道得非常清楚。因为,今年回家的时候,他妈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当时刘姑丈那个新妻子的丢人现眼的模样,让文辉印象深刻。
“活该!”文雅他们几个异口同声地说。
“对了,大姐家怎么样,粮食还够吃吗?”关博萱想起加到隔壁镇的大姐,因为通信少,不太清楚他们家的情况究竟如何。
文辉理了一下思路:“大姑家情况还可以,城阳那边情况跟我们家差不多,粮食基本够吃,只不过掺的红薯比我们那要多一点,农忙的时候每天还是能够保证两顿干饭。对了,淑英表姐9月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女儿,我妈他们当时还带了老母鸡过去看了小娃娃。家里的细粮不够,没什么营养,表姐瘦得很,小女娃出生的时候才4斤半重。这次,婶子给的红糖,奶奶让我妈全都拿给表姐了。”
“小娃娃挑这个时候来,也是辛苦。我哥找了些干虾和海带什么,休息的时候,给老家那边寄过去,你小叔家的孩子也小,都需要补补身子。呃,家里枸杞和红枣……”
“枸杞和红枣是专门找来给你补身子的,那些可不能给出去。”文雅连忙打断,“妈,舅舅之前带回来的鱿鱼干,我们还没有动过,可以分一半回去。”
文岚也连忙插话:“对啊,妈妈你的身体还没有好,医生让你注意营养呢。姐,刚煮的那些海虹,过几天晒干了,也能寄回去。淡菜煮汤也好喝,而且营养丰富,可以给老家寄点回去,让爷爷奶奶他们尝尝。”
关博萱啼笑皆非:“行,都听你们的!孩子大了,都能当我的家了。好了,这年头能吃上饭就不错了,管他是掺红薯还是掺土豆呢。彦涛他舅舅信上说,即便是上海,这两年也是粮食紧缺,双职工的情况还好一点,农村的也多少能够自保,那是单职工家庭遇上孩子多的就真是非常紧张。听说现在很多人家一天到晚都是窝头和稀菜汤,大人一个窝头一碗汤,小孩半个窝头和一碗稀汤,根本不可能吃饱。这几年国家困难,粮食严重短缺,国家用这种定点定量的方式,也是为了保证所有人都能维持基本生活。唉,在这世上活着,谁都不容易呀。”
彦君揽着关博萱的手:“姑姑,大家也是心疼您嘛。回头让爸爸再托人,说不定还能再找点海产什么的。爸爸朋友多,路子广,总能从哪找到一点好东西。”
“行,都行,我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关博萱揉了一把彦君的小脸,“文辉,现在大姐家孩子的工作怎么样?”
文辉连忙放下手里喝水的杯子:“哦,恩伦,就是大姑家的大儿子,听说已经转正,去年成了一级工,每个月可以拿到34元工资。恩武还在读书,没考上中专,现在正在读高一。说起来,本来大伯想让文新也进厂,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农民进城不容易了。也是大哥大姐他们那时候运气好,52年就进了城,所以全家都拿了城镇户口,做了正式工人。恩伦他们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批进城的,因为听说58年《户口登记条例》之后就已经很难进厂了,哪怕是找个临时工也不容易。好像说是56年苏联停止援助后,他们厂里面就不再招工了。除了退职的工人外,原本从附近招的农民,除了技术好的转为正式工的那部分人,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回乡下去了。”
“那文新怎么办,有其他的门路吗?”关博萱追问道。
“没事,文新一直就不愿意进厂,是大伯他们希望他进厂当工人罢了。”文辉随口应道。
文彬觉得甚是奇怪:“新哥不想进厂,那他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