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顿在派出去跟新汉军交涉的使者被割了口鼻给打得半死逃回来之后,他就一直心情沉重,隐隐感到,这一次,还真的不能善了。△¢

    所以,他马上对自己的大营作出了布置,马上将五十万骑军布置在其军营的东、南方向,把原来东南方向的部族人全都撤到了大营的北面。同时,也命族人开始布置防御工事。

    不过,其大营太大了,防线过长,难以做得到防守严密。并且,他的乌桓族人,大多都不善于防守,根本就不懂得制造那些如汉人一样的各种守城器具。

    没有办法,蹋顿只好让人到山上去砍了一些树,取来了木材,临时做了不少简单的拒鹿角之类的器具,摆放在其大营的东、南方的营地之外。

    但是,布置得也是相当的稀疏,因为,那个出使的使者回来之后,蹋顿就决定,如若新汉军当真的不敢正面来与他的乌桓大军一战,不讲究那所谓的信义,任由自己的乌桓大军攻夺辽东的话,那么他就决定全军杀向辽东。

    那个,在新汉军的后续军马北上之前,先掠夺辽东,补充多一点物资也是有必要的。对于辽东一带,蹋顿倒是志在必得的,并不认为辽东方向还能力阻挡得了自己的大军进攻。

    也正因为蹋顿准备向辽东进军了,所以,对于大营东、南面的防御,其实也只是做做样子,其部族上下,都没有将其当成是一会事。

    这也难怪。他们这里,聚集了近两三百万的族人。百多万的军马,谁敢公然的杀到他们的军营来?何况。他们马上就要向辽东进军了,把这里的防御工事弄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完全就是派不上用场的。

    天性懒散的乌桓人,还真的没有几人能够认真的将他们的大营防备工作当成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来做。大多都是应付了事。

    其实也不仅仅只是他们防御工事方面的事,就算是被派出去搜索、监视东、南方山里的新汉军的斥侯,他们也都不以为意,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去搜察。

    明天,是蹋顿决定向辽东进军的日子。他会先派出二十万骑军为先锋,一路向辽东先行进发。主要是为大军开路,肃清有可能在草原上的新汉军的斥侯或小部军马。确保大军安然的杀到辽东地区。

    然后。就是他的大军,以及其部族人。最后才是那支向东、南方向警戒的五十万骑军,这支骑兵大军,会作为殿后军,最后跟着大军大部族人,进入辽东。

    天气开始骤冷,一些年老有经验的族人,他们都看到近段时间天空昏昏沉沉的样子,是冬季第一场雪要下来的先兆。第一场雪之后,北方的天气,就会完全转冷。所以,乌桓大军如果要有所行动的话。就得要趁早了。

    赤峰山,其实只是一片南、北走向的连绵山脉当中的一座大山,这一道山脉。南北延绵数千里,把北方平原一分为二。山脉的东面,自然就是白山黑水的东北平原。而西面。却是后世内蒙古的北部地区了。

    一道山脉之隔,环境气侯就完全不同的。山脉的东面,草原山林,望之不尽。西面,虽然也算是草原,但是,再往西北一些,便大多都是黄沙戈壁之地了。

    乌桓大军,其实就是集结在赤峰山的东北面。顺着山脉往南,也有不少大山,有些山林,从山下平原,一直延绵到山上。

    在他们营地的东南方向,有一道看似是从一座大山探出来的手臂一般的山岭。山岭不算高,也不陡峭,只是树林阴森,遮天蔽日。

    这里,离乌桓的大军营地,就只有五十多里了。

    赵云、太史慈所率的三十万骑军,昼伏夜行,两百多里的路,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才悄然的潜到了这里,到了这个乌桓人叫做龙背岭的一片密林当中。

    这两天一夜的潜行,还真的把新汉军拆腾得够呛。他们潜行的过程当中,不是他们本身行军有多困难。而是他们照顾他们各自的战马,把他们累得不轻。

    想想,他们的战马,不仅马蹄要包布,避免弄出太大的动静,连马嘴都得要勒住蒙起来。避免战马受惊而惊叫。所以,战马饮水吃草料什么的,都得要将士们盯着哄着,一点一点喂战马吃东西。

    二、三十万的骑军,在草原上潜行,要避开乌桓的耳目,还真的不容易。莫说什么容易不容易的了,按理说,那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可能。可是,现在,偏偏就让新汉军做到了。

    三十万的新汉军骑军,就躲在离乌桓大军营地约五十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