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汉朝的军队约在百万左右,这些还只是计算正式编制的新汉军军队,部份非正式编入新汉军编制列序的地方预备军或地方百姓护卫队、个别地方官府的军队都还不计算在内。
如此算来,新汉朝的兵力其实是相当充裕的。
刘易当初计划远征大漠的时候,已经把新汉朝的防御问题考虑在内,部署好新汉朝各地的兵力,才考虑可以动用多少兵马出征大漠。当时的估计,也就动用约四十万左右的军马。
但是现在,由于在徐州与关羽、张飞、糜竺等人达成了共识,由他们在中原想办法牵制各个诸侯,另外还有赵云在幽州配合公孙瓒牵制袁绍。这样一来,刘易觉得还可以削减一点新汉朝的防御兵力,调集更多的军队参与远征大漠的战事。
刘易把戏志才、荀彧、陈群、卢植、甘宁、黄忠等人请来朝堂,所有在洛阳的文武百官都让他们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先来议事。这一次把众臣请来议事,是刘易出征前最后一次与他们相聚议事了,再要相聚议事,就得要等刘易远征回来之后的事。所以,有许多事,刘易都要与众人商议妥当,说清楚的。
刘易出征之后,新汉朝各地的防御情况、官员任命情况,这些都要正式落实,以及是否要增派兵马进入大漠作战,要增派兵马的话,就要再抽调军队,那么抽调军队之后,新汉朝的防御情况又如何。诸如种种的情况,都是事先议定的。
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担心刘易远征大漠之后,天下诸侯的动态。为了避免天下诸侯不顾民族大义,共起攻伐新汉朝,刘易出征之后,宣传造势的工作也要做好的。比如。向天下百姓宣扬民族大义,宣传新汉军远证大漠的意义,让天下百姓都能明白,新汉军向异族人进攻,是一件利天汉人千秋万代的好事,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下诸侯不应该拖新汉朝的后腿。最起码。要让天下百姓都明白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谁在这个节骨眼的时候出兵攻击新汉朝,谁就是不顾民族大义的奸贼。谁敢对新汉朝动歪脑子,谁就必将受到天下百姓的唾弃。
刘易觉得,待出征之日,还得要组织一个誓师大会。发表出征宣言。
只有高调出征,才能震慑一些宵小,让他们不敢拖新汉朝的后腿。
刘易高据龙座,龙案左边坐着皇太后何婉,右边坐着万年公主,侧后还站着阳安公主。龙案台阶之下,站着闵贡(闵贡现在就是等于大内总管。皇宫的内事务,大多都是由他来打点处理。比如皇宫内的膳食、修葺、衣着等等。嗯,亦等于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贴身太监。)
少帝已经等于完全隐退,基本没有来上过朝了。他对政事完全不上心,就算来了也只是一个摆设,新汉朝的文武百官也习惯了少帝皇帝不似皇帝的情况。哪怕新汉朝突然说少帝退位,由刘易登基为帝,他们都不会觉着有什么奇怪惊讶的。
朝中的文武百官。包括了一些老朝旧臣,他们现在都非常清楚明白,新汉朝的主子,其实就是刘易。他们亦都已经看淡了什么大汉正统非正统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他们也已经看化了正统又如何?非正统又如何?正统的,未必就是好的,正确的。非正统的。也未必是差的坏的。很现实的一个现状,新汉朝的皇帝少帝,其年少是一会事,可是他却非常排斥如何做好一个皇帝的学习。
众臣都有眼看的。新汉朝有现在的成就,一切都是刘易的关系。大家亦都看透了,大汉想要得到振兴,就必须要有一个明君率领群臣,带领治下百姓,坚持现在的方针政策发展下去,只有这样,大汉才能真正的兴盛起来。
可是,众臣在少帝的身上,还真的没有看得到有一点明君的影子。何谓明君?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此为明君。
明君要具备知人善用,开明纳忠,雄才大略等等的优秀品格。能承天命于宇厦将倾,于社稷飘零的衰世,力挽狂澜、励精图治、中兴家国。有开始治世、缔造盛世、巩固盛世等等的能力。
对于少帝,众臣还真的不敢抱以厚望。
这不能说没有给机会少帝成长,少帝在新汉朝,不似献帝在董卓把持之下的旧朝,或现在曹操成立的汉廷,献帝在董卓或曹操的挟持之下,毫无自由可言,言行皆由董卓或曹操掌控。可是,在新汉朝,刘易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甚至乎,为了避免影响少帝的成长,刘易根本就没怎么上朝(呃,这只是刘易懒,不是多管政务罢了)。
总的来说,少帝完全可以按他自己的意思来执掌朝政(这只是群臣想当然的,毕竟,少帝年纪太小,哪里懂得政务?哪怕少帝执掌朝政,如果有违正确的发展方针,少帝的政令也一样是行不通的,但是群臣却不会如此想。群臣都觉得,刘易已经给足了机会少帝,现在是少帝自己不争气罢了)。可是,少帝却没能按众臣理想的方向成长,到了目下,少帝在众臣的心目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如此,现在就算是刘易登基为帝,众臣还有点求之不得。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少帝的情况,就弄得堂堂的一个朝廷,似乎没有君上似的。平时朝廷议事,如果刘易不在朝廷的话,那么就只有他们一众大臣在这里互议,没有一把一锤定音的声音。虽说,有刘易弄出来的一劳什子内阁,让几个手掌大权的大臣一起来决议一些事务。可是,众臣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关键时刻要听说的?没有一个正确的领袖为他们领路定计,他们都觉得不太踏实。最简单的例子,有敌军来犯,军情紧急的时候,该要采取什么的措施举动?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他们哪怕是决定率军迎敌,心里都觉得不够踏实。
众臣现在,打心眼里希望刘易可以执掌朝政。因为,刘易本来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觉得,刘易也要比少帝更像是明君。
所以,不少人的心里,尤其是一些老臣的心里,希望刘易干脆取代少帝登基为帝算了。不过。他们也不好提出来,只是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如闵贡这个对汉室正统最为坚持的老臣,他本来是要侍候真正的皇帝少帝的,但现在,却陪着刘易上朝,其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内臣之于正式国君的位置。他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向刘易或向堂前众臣表明心迹,他如此就等于是默认了刘易为正式的国君。
嗯,朝堂之上,站在龙案侧前的内臣,就等于是皇帝的传声筒。闵贡如此甘为刘易的传声筒,不就是说。刘易就是正式的皇帝了么?
“肃静!太傅在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如此算来,新汉朝的兵力其实是相当充裕的。
刘易当初计划远征大漠的时候,已经把新汉朝的防御问题考虑在内,部署好新汉朝各地的兵力,才考虑可以动用多少兵马出征大漠。当时的估计,也就动用约四十万左右的军马。
但是现在,由于在徐州与关羽、张飞、糜竺等人达成了共识,由他们在中原想办法牵制各个诸侯,另外还有赵云在幽州配合公孙瓒牵制袁绍。这样一来,刘易觉得还可以削减一点新汉朝的防御兵力,调集更多的军队参与远征大漠的战事。
刘易把戏志才、荀彧、陈群、卢植、甘宁、黄忠等人请来朝堂,所有在洛阳的文武百官都让他们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先来议事。这一次把众臣请来议事,是刘易出征前最后一次与他们相聚议事了,再要相聚议事,就得要等刘易远征回来之后的事。所以,有许多事,刘易都要与众人商议妥当,说清楚的。
刘易出征之后,新汉朝各地的防御情况、官员任命情况,这些都要正式落实,以及是否要增派兵马进入大漠作战,要增派兵马的话,就要再抽调军队,那么抽调军队之后,新汉朝的防御情况又如何。诸如种种的情况,都是事先议定的。
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担心刘易远征大漠之后,天下诸侯的动态。为了避免天下诸侯不顾民族大义,共起攻伐新汉朝,刘易出征之后,宣传造势的工作也要做好的。比如。向天下百姓宣扬民族大义,宣传新汉军远证大漠的意义,让天下百姓都能明白,新汉军向异族人进攻,是一件利天汉人千秋万代的好事,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下诸侯不应该拖新汉朝的后腿。最起码。要让天下百姓都明白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谁在这个节骨眼的时候出兵攻击新汉朝,谁就是不顾民族大义的奸贼。谁敢对新汉朝动歪脑子,谁就必将受到天下百姓的唾弃。
刘易觉得,待出征之日,还得要组织一个誓师大会。发表出征宣言。
只有高调出征,才能震慑一些宵小,让他们不敢拖新汉朝的后腿。
刘易高据龙座,龙案左边坐着皇太后何婉,右边坐着万年公主,侧后还站着阳安公主。龙案台阶之下,站着闵贡(闵贡现在就是等于大内总管。皇宫的内事务,大多都是由他来打点处理。比如皇宫内的膳食、修葺、衣着等等。嗯,亦等于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贴身太监。)
少帝已经等于完全隐退,基本没有来上过朝了。他对政事完全不上心,就算来了也只是一个摆设,新汉朝的文武百官也习惯了少帝皇帝不似皇帝的情况。哪怕新汉朝突然说少帝退位,由刘易登基为帝,他们都不会觉着有什么奇怪惊讶的。
朝中的文武百官。包括了一些老朝旧臣,他们现在都非常清楚明白,新汉朝的主子,其实就是刘易。他们亦都已经看淡了什么大汉正统非正统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他们也已经看化了正统又如何?非正统又如何?正统的,未必就是好的,正确的。非正统的。也未必是差的坏的。很现实的一个现状,新汉朝的皇帝少帝,其年少是一会事,可是他却非常排斥如何做好一个皇帝的学习。
众臣都有眼看的。新汉朝有现在的成就,一切都是刘易的关系。大家亦都看透了,大汉想要得到振兴,就必须要有一个明君率领群臣,带领治下百姓,坚持现在的方针政策发展下去,只有这样,大汉才能真正的兴盛起来。
可是,众臣在少帝的身上,还真的没有看得到有一点明君的影子。何谓明君?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此为明君。
明君要具备知人善用,开明纳忠,雄才大略等等的优秀品格。能承天命于宇厦将倾,于社稷飘零的衰世,力挽狂澜、励精图治、中兴家国。有开始治世、缔造盛世、巩固盛世等等的能力。
对于少帝,众臣还真的不敢抱以厚望。
这不能说没有给机会少帝成长,少帝在新汉朝,不似献帝在董卓把持之下的旧朝,或现在曹操成立的汉廷,献帝在董卓或曹操的挟持之下,毫无自由可言,言行皆由董卓或曹操掌控。可是,在新汉朝,刘易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甚至乎,为了避免影响少帝的成长,刘易根本就没怎么上朝(呃,这只是刘易懒,不是多管政务罢了)。
总的来说,少帝完全可以按他自己的意思来执掌朝政(这只是群臣想当然的,毕竟,少帝年纪太小,哪里懂得政务?哪怕少帝执掌朝政,如果有违正确的发展方针,少帝的政令也一样是行不通的,但是群臣却不会如此想。群臣都觉得,刘易已经给足了机会少帝,现在是少帝自己不争气罢了)。可是,少帝却没能按众臣理想的方向成长,到了目下,少帝在众臣的心目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如此,现在就算是刘易登基为帝,众臣还有点求之不得。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少帝的情况,就弄得堂堂的一个朝廷,似乎没有君上似的。平时朝廷议事,如果刘易不在朝廷的话,那么就只有他们一众大臣在这里互议,没有一把一锤定音的声音。虽说,有刘易弄出来的一劳什子内阁,让几个手掌大权的大臣一起来决议一些事务。可是,众臣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关键时刻要听说的?没有一个正确的领袖为他们领路定计,他们都觉得不太踏实。最简单的例子,有敌军来犯,军情紧急的时候,该要采取什么的措施举动?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他们哪怕是决定率军迎敌,心里都觉得不够踏实。
众臣现在,打心眼里希望刘易可以执掌朝政。因为,刘易本来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觉得,刘易也要比少帝更像是明君。
所以,不少人的心里,尤其是一些老臣的心里,希望刘易干脆取代少帝登基为帝算了。不过。他们也不好提出来,只是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如闵贡这个对汉室正统最为坚持的老臣,他本来是要侍候真正的皇帝少帝的,但现在,却陪着刘易上朝,其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内臣之于正式国君的位置。他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向刘易或向堂前众臣表明心迹,他如此就等于是默认了刘易为正式的国君。
嗯,朝堂之上,站在龙案侧前的内臣,就等于是皇帝的传声筒。闵贡如此甘为刘易的传声筒,不就是说。刘易就是正式的皇帝了么?
“肃静!太傅在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