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扬雄被罗贯中坑,只是因为《三国演义》太出名。实际上扬雄被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王莽。
扬雄在王莽篡汉登基后,将汉朝改写为新朝,扬雄曾经写了一篇非常出名的议事体散文——《剧秦美新》,这篇文彩华丽的散文,被认为扬雄作为王莽“舔狗”的铁证,是扬雄一生中的“白圭之瑕”。
《剧秦美新》写了些什么,这里不详细解释,总之就是歌颂王莽新朝的美好,歌颂王莽之圣德之类。
然而这有什么问题吗?
《汉书·扬雄传》记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汉书》写得很明白,扬雄为人简朴,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汉书》又说:“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扬雄与王莽、刘歆曾经同为黄门侍郎,到了哀帝时,又与董贤同事。成帝、哀帝、平帝执政其间,扬雄的同事王莽和董贤已经贵为三公,权倾朝野,随便推荐谁都可以升官,但是扬雄经历了三朝却没有找关系升官。可见扬雄非常淡泊势利。
从《汉书》记载可知,扬雄写《剧秦美新》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升官而拍马屁。
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是唯一的“舔狗”?
其实不然,王莽是在一片“舔声”中走上皇帝位的。
王莽执政时,西汉其实已经非常没落,王莽是腐败王朝下的一点希望之光,是道德楷模,扶大厦于将倾。从王莽走上台前开始,天下就是一片歌颂声。
《汉纪》记载:“夏,太保舜等及吏民上书者八千馀人,咸请……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
民上书者八千余人,请求让王莽当“宰衡”。
《汉纪》后面还记载:“……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朝野有人上奏,请求加封王莽“九锡”,九锡是自古以来视为最尊贵的九种物品,如仪仗队、武装卫队、朱红大门等等,一般只有皇帝才能用。
王莽不肯接受这校招赐封,连封地新野田都不要。消息传出,朝廷收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恳请王莽接受封地。
有人曾统计过,汉朝长安及周边地区识字能上书的,大约就是五十万人,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识字的,都参与了这个运动。
数字这么庞大,而又精确到个位数,这在史书上是很少有的,而且王莽历史上名气可不太好,所以可以推测出,这绝对不是捏造的。
四十八万人上书,接近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就问还有谁?
皇太后王政君没辙,只好下诏——
《议九锡礼仪诏》
“可。唯公功德光於天下,是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於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汉书·王莽传》)
扬雄在王莽篡汉登基后,将汉朝改写为新朝,扬雄曾经写了一篇非常出名的议事体散文——《剧秦美新》,这篇文彩华丽的散文,被认为扬雄作为王莽“舔狗”的铁证,是扬雄一生中的“白圭之瑕”。
《剧秦美新》写了些什么,这里不详细解释,总之就是歌颂王莽新朝的美好,歌颂王莽之圣德之类。
然而这有什么问题吗?
《汉书·扬雄传》记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汉书》写得很明白,扬雄为人简朴,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汉书》又说:“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扬雄与王莽、刘歆曾经同为黄门侍郎,到了哀帝时,又与董贤同事。成帝、哀帝、平帝执政其间,扬雄的同事王莽和董贤已经贵为三公,权倾朝野,随便推荐谁都可以升官,但是扬雄经历了三朝却没有找关系升官。可见扬雄非常淡泊势利。
从《汉书》记载可知,扬雄写《剧秦美新》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升官而拍马屁。
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是唯一的“舔狗”?
其实不然,王莽是在一片“舔声”中走上皇帝位的。
王莽执政时,西汉其实已经非常没落,王莽是腐败王朝下的一点希望之光,是道德楷模,扶大厦于将倾。从王莽走上台前开始,天下就是一片歌颂声。
《汉纪》记载:“夏,太保舜等及吏民上书者八千馀人,咸请……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
民上书者八千余人,请求让王莽当“宰衡”。
《汉纪》后面还记载:“……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朝野有人上奏,请求加封王莽“九锡”,九锡是自古以来视为最尊贵的九种物品,如仪仗队、武装卫队、朱红大门等等,一般只有皇帝才能用。
王莽不肯接受这校招赐封,连封地新野田都不要。消息传出,朝廷收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恳请王莽接受封地。
有人曾统计过,汉朝长安及周边地区识字能上书的,大约就是五十万人,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识字的,都参与了这个运动。
数字这么庞大,而又精确到个位数,这在史书上是很少有的,而且王莽历史上名气可不太好,所以可以推测出,这绝对不是捏造的。
四十八万人上书,接近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就问还有谁?
皇太后王政君没辙,只好下诏——
《议九锡礼仪诏》
“可。唯公功德光於天下,是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於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汉书·王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