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

    礼部尚书胡安国,坐在旁边观看皇帝批阅奏疏。

    良久,朱铭搁笔问道:“士林当中,是不是已经闹开了?”

    胡安国回答:“《荀子》升经,非议颇多。前两日牡丹花会,还有士子聚而论道。”

    “论些什么?”朱铭问道。

    胡安国说:“性善与礼伪。”

    朱铭笑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胡安国回答得非常委婉:“臣尊孟子。”

    朱铭说道:“慢慢来吧。今年的秋闱,开始考《荀子》。‘荀子科’的秀才、举人名额,暂时可定得少一些。”

    “官家英明。”胡安国违心奉承。

    朱铭还没正式登基的时候,就已经透露出《荀子》升经的意向。

    胡安国一直持反对意见。

    或者说,整个朝堂就没几人支持。

    北宋时期《孟子》升经,都经历了一番拉扯,甚至差点激化党争。只因旧党支持《孟子》升经的也不少,这才没有把事情彻底搞大。

    《孟子》都这样招惹非议,可想而知《荀子》更难服众。

    但朱铭就是要坚持己见,大臣们自然无法反对。

    皇帝的正常操作,应该是让某位大臣,提出建议并引发口水战。然后,皇帝站出来偏帮一方,最终达成《荀子》升经的目标。

    朱铭没这样做,直接亲自提出来!

    阁臣们劝了几年,首相都换了两个,但朱铭每年都重提此事。

    大臣们累了,爱咋咋地吧,只能曲线救国了。

    身为礼部尚书的胡安国,被众臣推出来扛事儿,负责重新注解《荀子》经义——既然无法阻止,那就尽量引导去正确方向。

    朱铭突然说:“朕打算恢复并改革制科。”

    胡安国听得头皮发麻,他隐隐猜到皇帝想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