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杞亲自坐镇边境防线,也是存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朱杞赶到边境防线的第一道军令,就是责罚了出城厮杀的常遇春。

    从战术上来说,常遇春出城屠戮战力低下的牧民,并没有错。大军主动出击以攻代守,还能提高守城将士的士气,的确算的上胜利。

    可从战略角度来说,常遇春出城厮杀的战果和城池的重要性来说根本无法相比。若是,因为出城厮杀,大意下丢了城池,那帝国的整个防线就会出现漏洞。

    要弥补这个漏洞,帝国所要付出的绝对远超厮杀的战果。更可怕的是,若是漏洞补不上,被大元帝国撕开了防线,那帝国损失就大了。

    甚至有可能导致数十年前草原霍乱中土的惨剧重现,那可是一场浩劫啊?

    所以,城池丢失的后果常遇春担不起。

    作为统兵大将,常遇春并非不明白其中关窍。只是他实在忍不住了。这几年徐达率领大军,屠灭数国,战功赫赫。而他则是谨守草原防线。

    坐看别人冲锋陷阵,这对常遇春这种进攻型大将来说,实在是件折磨的事。所以,常遇春这才借着大元帝国主力大军未到之前,出城厮杀发泄一番。

    没想到被朱杞撞了个正着,于是,朱杞便用常遇春的威名警示防线诸将。

    ……

    对于常遇春,朱杞也并未过多苛责!

    当然,常遇春也明白,朱杞责罚他的原因。可这是他的天性,否则他就是不是常遇春了。

    其实,像常遇春这种,在军中并不少见,甚至说大部分将领都是常遇春这种将才。

    毕竟,帅才难得啊!

    诺大的大明帝国,真正的帅才也只有徐达、朱文正、李文忠三人。秦王和燕王虽然也有帅才的潜力,可还需要历练。

    另外,像冯国胜这些有谋略的将领,虽然比不上徐达,但也勉强算得上半个帅才。

    不过,将帅之争的胜败并非绝对。

    比如说常遇春,其勇猛精悍,对战争的嗅觉,即便是徐达和其大战,也不敢说稳赢常遇春。

    常遇春跟随洪武帝起于微末,败在他手下的帅才并非没有。

    ……

    常遇春这位几乎是帝国军队第二人的刑罚,迅速传遍了边防战线。各防线驻守的将领也深深的体会到朱杞死守的决心。

    拿常遇春来杀鸡儆猴,效果是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