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强烈的困倦感,如同1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束缚着他们,让他们无法挣脱。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今日的繁忙劳碌以及所遭遇的种种灾难,大多数人都未能获得往常惯有的午睡休憩。那短暂却宝贵的午睡时光,在这特殊的1天中成为了1种奢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困倦的侵袭,如同被摇篮曲催眠1般,无法抵抗那如潮水般涌来的睡意。

    这所有的1切意味着,亚历山大原本计划与女主人举行会议,向她详细阐述并让她了解最新的进展情况,但此刻已经为时过晚。那紧迫的时间,如同无情的流水,匆匆流逝,不给人丝毫喘息的机会。

    因此,亚历山大决定竭力压制住不断上涌的睡意,那强烈的睡意如同1只凶猛的野兽,试图将他拖入梦乡的深渊。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与之抗争,给妻子冈比西斯写1封信函。他提起笔,笔触在纸上沙沙作响,每1个字都饱含着他的真情实感和坚定决心。他详细地描述自己所面临的困境,那艰难的局势,如同1片迷雾重重的森林,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他请求她派遣援兵前来增援,因为他深知,在这危急关头,只有更多的力量支援,才能有1线生机。

    这是因为他在前世便养成了夜猫子的习性,而且这1习惯在他来到此地的十5年间依然未曾改变。那深夜中的宁静和思考,对于他来说,仿佛是1种独特的滋养,让他能够在众人皆睡的时刻,清醒地审视和规划。

    而所引用的数字“10,000”,其背后存在着多种缘由,如同1个复杂的谜团,需要层层剖析才能揭示其核心。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时间紧迫这1现实状况。每1分每1秒的流逝,都可能意味着局势的进1步恶化,他必须争分夺秒,迅速做出决策。他深知能够随时调遣的士兵数量有限,必须精打细算,合理分配。

    若继续拖延下去,冈比西斯就必须着手开始起草相关草案。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时间就是生命的关键时刻,每1刻的拖延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在政治层面也会引发高度的关注与尊重,各种繁琐的程序和审批,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漫长而复杂。

    自从亚历山大开始执政以来,赞赞人民几乎1直处于战火纷飞的状态之中,那连绵不断的战争,如同1场永无止境的噩梦,折磨着人们的身心。虽然亚历山大通过慷慨地分配掠夺而来的财物和战利品,成功地平息了民众的所有怨恨,让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1定的满足和补偿。然而亚历山大深知自己不应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民众的内心深处,渴望的是长久的和平与安宁,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物质满足。

    1旦士兵数量超过10,000人,他就必须开始担忧危及自己领土安全的风险。因为兵力的过度抽调,可能会导致后方的防守空虚,给敌人可乘之机。在这微妙的平衡中,每1个决策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死。

    因为尽管目前赞赞的局势看似平静安宁,但倘若宣称其内部1切安好,那无疑将会是致命的错误判断。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汹涌的暗流和潜在的危机。

    在赞赞内部潜伏着众多令人不悦的事件,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矛盾和冲突,如同未爆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喷发出巨大的能量。早在亚历山大仍身处赞赞之时,他的间谍主管卡米乌斯就已经开始向他透露1些令人忧虑的私语和低语。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报,如同1片片拼图,逐渐拼凑出1个令人担忧的局面。

    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西奥尼勋爵和菲利普王储之间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问题上不断产生的激烈摩擦。他们之间的权力争斗,利益冲突,如同两条相互交织的绳索,越缠越紧,难以解开。

    那里的形势尚未严峻到需要亚历山大亲自出手干预的程度,但是他清楚自己需要在身边准备1根强有力的大棍子,以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众多叛乱分子在他不在的时候趁机兴风作浪,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亚历山大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认为自己最多能够从首都抽调10,000名士兵。这是1个艰难的决策,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回忆起,就在离开自己所管辖的省份之前,他曾经颁布过1项命令,规定至今年冬季末,常备军的兵力要增加至30,000人。但现实的情况总是充满变数,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他必须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

    所以,如果1切进展顺遂的话,即便亚历山大最终所拥有的军队总数仅仅只有15,000人,赞赞依旧会保有15,000人的常备军。

    更毋庸赘言的是,还有亚历山大那隐匿于暗处的5000名士兵。

    因此,亚历山大笃定地认为,有两万士兵严阵以待,足以遏制在他的领土之上发生任何大规模的侵略行径或是叛乱之举。

    其次,亚历山大在赞赞所拥有的船只数量,至多也仅仅只能够运送如此规模的人数。

    故而,即便他期望冈比西斯送来更多的兵力,她也难以达成,除非她能够从其他地方搜罗足够的运载容器,比如请求伊纳亚夫人慷慨捐赠,或是从附近的商人那里强行“征用”。

    但这1行动同样遭遇了与第1种选择如出1辙的问题,前1种选择毫无疑问会耗费过于漫长的时间,而后1种选择在政治层面又太过令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