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困顿督臣
卢象升这半年多来,确实履行了和肖天健之间的秘密协定,没有下大力气再对晋南进行进剿,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在宣大练兵,防备鞑子入寇的事情上,为此还受到了崇祯的斥责,而且杨嗣昌也对卢象升垫了不少的黑砖,可是卢象升心知建奴大军随时都可能会破关而入,就是不肯调离宣大兵马南下对晋南进剿,仅仅是命山西的官军监视晋南的刑天军,只打一些小仗,而不发动大的攻势。
所以这大半年来,山西晋南一带阎重喜所部和山西的官军是大仗不打,小仗不断,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基本上也不再朝外扩张,履行了肖天健当初对卢象升的承诺,只要卢象升还坐镇宣大,负责山西军务,他便不再在山西扩张,卢象升对于肖天健这样的遵守承诺,也甚为佩服。
而且在晋北一带活动的王承平、李凌风两部人马,也没有再给卢象升找什么麻烦,停止了对忻州一带的袭扰,转而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大同府东北的张家口一带,抑或是干脆出长城,到***一带进行袭扰,去抢那些跟建奴勾结的商贾的商队,抑或是洗掠***的一些部落,杀他们的人,抢他们的马匹牛羊,在这一点上,卢象升自然没有理由去派兵对付他们,反倒是他们暗中还为卢象升不断的暗中提供了不少的财物,供卢象升练兵所用。
通过这些事情,卢象升相信了肖天健确实在对付建奴方面,是有很大的诚意的,不管怎么说,肖天健这个人虽然造朝廷的反,但是这也算是窝里斗,对建奴方面,他和卢象升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卢象升为了给朝廷保存一支可用于对付建奴的兵力,而不是将他们消耗在对内的战场上,不管朝中如何催促他,他都百般找借口不肯对晋南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而仅凭山西的官军,眼下却根本啃不动盘踞在晋南的刑天军,所以在进入崇祯十一年结束了潞安府之战以后,整个山西的局面还算是平静。
但是五月间,卢象升的父亲病逝,卢象升很是悲痛,更是无心对刑天军用兵了,他多次请辞,要求辞去现在的宣大总督一职,回乡为父守墓,可是杨嗣昌暗中多次阻挠,加上崇祯也认为卢象升应该是个可用之才,这个时候卢象升致仕,宣大没人坐镇,山西更怕会情势糜烂,所以便屡屡不准,下旨夺情令卢象升带孝留任。
卢象升为此也对杨嗣昌很是不满,可是考虑到他和肖天健的密约,怕自己真的致仕之后,刑天军便会没了这个密约的束缚,会再一次在山西大肆攻略,最终为了种种原因,卢象升只得选择了留任。
九月底清军入关之后,卢象升接到了朱由检的圣旨,便立即开始行动了起来,率领了两三万宣大和山西的兵马,出了山西赶往了京城。
但是卢象升生怕他一走,肖天健便会以他离开宣大为由在山西再次行动起来,于是在从宣大启程赶赴京师之前,他还是亲笔写了一封信,派家奴李奇带着这封信赶往了晋南,找刑天军的人,将此信交给肖天健。
随着建奴军距离京师越来越近,此次建奴入寇的规模也逐步被京师所知,当得知这次建奴发兵如此之众的时候,京师之中上下又是一片哗然,所有人都知道时下大明官军根本不足持,军将们贪婪怕死,各个都畏建奴入虎狼,别说率部与之死战了,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被朝野称为大明第一雄兵的关宁军,也差不多是一个德行,碰上建奴军便大溃而逃,至多也就是躲在城中,眼看着建奴在城下招摇而过,在城池周边大掠,任由其随意的屠杀大明百姓,将青壮男女掳为奴隶,将百姓的钱粮细软抢走,大批的牲畜也被他们掳走。
而建奴军现在早已看出了明军的虚弱,根本就不把明军放在眼里,入关之后,在京师以北如入无人之境,攻城拔寨打得明军根本就无法招架,兵锋迅速的指向了京城,对此情况,作为内阁大臣的杨嗣昌以及监军大太监高起潜都大为害怕。
就连一直不肯向建奴低头的崇祯,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害怕了起来,现在崇祯也很清楚,大明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军将们越来越不听使唤,文臣里面能干事的也没有多少,时下在朝中为官的除了要么就是只会相互窝里斗,要么就是只会空谈误国,现在大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难不成这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就要毁于他的手中不成。
对于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管是崇祯还是杨嗣昌等人,都一致认为,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解决内部的问题,把眼下正“肆虐”于河南境内的刑天军先给解决掉再说,方能掉头对付关外的建奴,于是便都产生出了想对建奴服软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先向建奴妥协,作为眼下宠臣的杨嗣昌敏锐的便察觉到了崇祯的这种畏战的想法,于是他便暗中开始考虑,如何对建奴妥协的事情来。
可是朝野之中也开始察觉到了这种风向,顿时便一片哗然,还真就别说,大明的当官的虽然能力不强,但是在对建奴方面,却异常的强硬,根本没多少人支持对建奴妥协,使得崇祯和杨嗣昌等人既想和建奴妥协,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说出来,只能偷偷的商量,暗中派人去找建奴商量割地赔款的事情。
但是这种事对于卢象升这样的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卢象升进京之后,便因此和杨嗣昌还有高起潜发生了冲突,在卢象升看来,现在建奴兵临城下,杨嗣昌却想要和建奴签订城下之盟,是根本不现实的,即便是和建奴妥协,也必须要狠狠的跟建奴打一场,把建奴给打回去之后,再说这件事不迟,起码可以获得谈判上的砝码,不必付出太大的代价。
可是崇祯和杨嗣昌等人畏于建奴兵势太强,都不认为眼下大明的军队有任何获胜的可能性,与其将手头的兵力浪费在和建奴的作战之中,到还不如保存实力,回头待建奴退出关之后,再集中兵力,去将河南的刑天军给讨灭,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等大明内部安稳之后,再谋讨伐建奴不迟。
不管他们想的对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崇祯以下的重臣一意主和,处处避战,使得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大臣根本就没法尽全力去对付建奴军,监军太监死死的把持着所有关宁军和京营的兵马,使得卢象升在率部入卫之后,仅能控制住手头上的两万宣大山西的兵马。
如此一来,卢象升便手头兵力不足,根本无法和入寇的建奴军进行会战,虽然在他入卫之后,率部在京师周边也和建奴军打了几仗,收复了一些被建奴攻占的州县,可是进入十一月之后,杨嗣昌和高起潜为了掣肘卢象升,又将卢象升麾下的兵马分给了新接替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的陈新甲一半以上,使得卢象升手头上更是没有了多少兵力。
(特别鸣谢昨日打赏的梦之守望和勇敢1023朋友!)
卢象升这半年多来,确实履行了和肖天健之间的秘密协定,没有下大力气再对晋南进行进剿,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在宣大练兵,防备鞑子入寇的事情上,为此还受到了崇祯的斥责,而且杨嗣昌也对卢象升垫了不少的黑砖,可是卢象升心知建奴大军随时都可能会破关而入,就是不肯调离宣大兵马南下对晋南进剿,仅仅是命山西的官军监视晋南的刑天军,只打一些小仗,而不发动大的攻势。
所以这大半年来,山西晋南一带阎重喜所部和山西的官军是大仗不打,小仗不断,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基本上也不再朝外扩张,履行了肖天健当初对卢象升的承诺,只要卢象升还坐镇宣大,负责山西军务,他便不再在山西扩张,卢象升对于肖天健这样的遵守承诺,也甚为佩服。
而且在晋北一带活动的王承平、李凌风两部人马,也没有再给卢象升找什么麻烦,停止了对忻州一带的袭扰,转而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大同府东北的张家口一带,抑或是干脆出长城,到***一带进行袭扰,去抢那些跟建奴勾结的商贾的商队,抑或是洗掠***的一些部落,杀他们的人,抢他们的马匹牛羊,在这一点上,卢象升自然没有理由去派兵对付他们,反倒是他们暗中还为卢象升不断的暗中提供了不少的财物,供卢象升练兵所用。
通过这些事情,卢象升相信了肖天健确实在对付建奴方面,是有很大的诚意的,不管怎么说,肖天健这个人虽然造朝廷的反,但是这也算是窝里斗,对建奴方面,他和卢象升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卢象升为了给朝廷保存一支可用于对付建奴的兵力,而不是将他们消耗在对内的战场上,不管朝中如何催促他,他都百般找借口不肯对晋南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而仅凭山西的官军,眼下却根本啃不动盘踞在晋南的刑天军,所以在进入崇祯十一年结束了潞安府之战以后,整个山西的局面还算是平静。
但是五月间,卢象升的父亲病逝,卢象升很是悲痛,更是无心对刑天军用兵了,他多次请辞,要求辞去现在的宣大总督一职,回乡为父守墓,可是杨嗣昌暗中多次阻挠,加上崇祯也认为卢象升应该是个可用之才,这个时候卢象升致仕,宣大没人坐镇,山西更怕会情势糜烂,所以便屡屡不准,下旨夺情令卢象升带孝留任。
卢象升为此也对杨嗣昌很是不满,可是考虑到他和肖天健的密约,怕自己真的致仕之后,刑天军便会没了这个密约的束缚,会再一次在山西大肆攻略,最终为了种种原因,卢象升只得选择了留任。
九月底清军入关之后,卢象升接到了朱由检的圣旨,便立即开始行动了起来,率领了两三万宣大和山西的兵马,出了山西赶往了京城。
但是卢象升生怕他一走,肖天健便会以他离开宣大为由在山西再次行动起来,于是在从宣大启程赶赴京师之前,他还是亲笔写了一封信,派家奴李奇带着这封信赶往了晋南,找刑天军的人,将此信交给肖天健。
随着建奴军距离京师越来越近,此次建奴入寇的规模也逐步被京师所知,当得知这次建奴发兵如此之众的时候,京师之中上下又是一片哗然,所有人都知道时下大明官军根本不足持,军将们贪婪怕死,各个都畏建奴入虎狼,别说率部与之死战了,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被朝野称为大明第一雄兵的关宁军,也差不多是一个德行,碰上建奴军便大溃而逃,至多也就是躲在城中,眼看着建奴在城下招摇而过,在城池周边大掠,任由其随意的屠杀大明百姓,将青壮男女掳为奴隶,将百姓的钱粮细软抢走,大批的牲畜也被他们掳走。
而建奴军现在早已看出了明军的虚弱,根本就不把明军放在眼里,入关之后,在京师以北如入无人之境,攻城拔寨打得明军根本就无法招架,兵锋迅速的指向了京城,对此情况,作为内阁大臣的杨嗣昌以及监军大太监高起潜都大为害怕。
就连一直不肯向建奴低头的崇祯,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害怕了起来,现在崇祯也很清楚,大明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军将们越来越不听使唤,文臣里面能干事的也没有多少,时下在朝中为官的除了要么就是只会相互窝里斗,要么就是只会空谈误国,现在大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难不成这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就要毁于他的手中不成。
对于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管是崇祯还是杨嗣昌等人,都一致认为,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解决内部的问题,把眼下正“肆虐”于河南境内的刑天军先给解决掉再说,方能掉头对付关外的建奴,于是便都产生出了想对建奴服软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先向建奴妥协,作为眼下宠臣的杨嗣昌敏锐的便察觉到了崇祯的这种畏战的想法,于是他便暗中开始考虑,如何对建奴妥协的事情来。
可是朝野之中也开始察觉到了这种风向,顿时便一片哗然,还真就别说,大明的当官的虽然能力不强,但是在对建奴方面,却异常的强硬,根本没多少人支持对建奴妥协,使得崇祯和杨嗣昌等人既想和建奴妥协,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说出来,只能偷偷的商量,暗中派人去找建奴商量割地赔款的事情。
但是这种事对于卢象升这样的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卢象升进京之后,便因此和杨嗣昌还有高起潜发生了冲突,在卢象升看来,现在建奴兵临城下,杨嗣昌却想要和建奴签订城下之盟,是根本不现实的,即便是和建奴妥协,也必须要狠狠的跟建奴打一场,把建奴给打回去之后,再说这件事不迟,起码可以获得谈判上的砝码,不必付出太大的代价。
可是崇祯和杨嗣昌等人畏于建奴兵势太强,都不认为眼下大明的军队有任何获胜的可能性,与其将手头的兵力浪费在和建奴的作战之中,到还不如保存实力,回头待建奴退出关之后,再集中兵力,去将河南的刑天军给讨灭,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等大明内部安稳之后,再谋讨伐建奴不迟。
不管他们想的对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崇祯以下的重臣一意主和,处处避战,使得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大臣根本就没法尽全力去对付建奴军,监军太监死死的把持着所有关宁军和京营的兵马,使得卢象升在率部入卫之后,仅能控制住手头上的两万宣大山西的兵马。
如此一来,卢象升便手头兵力不足,根本无法和入寇的建奴军进行会战,虽然在他入卫之后,率部在京师周边也和建奴军打了几仗,收复了一些被建奴攻占的州县,可是进入十一月之后,杨嗣昌和高起潜为了掣肘卢象升,又将卢象升麾下的兵马分给了新接替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的陈新甲一半以上,使得卢象升手头上更是没有了多少兵力。
(特别鸣谢昨日打赏的梦之守望和勇敢1023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