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千百年来,这潼关不知见证了多少的王朝兴衰,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沧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又一次,置身于潼关的城墙上,凝视着远物的黄河,头戴红顶子,身着青色官袍的汤斌却是神情凝重的吟起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待吟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候,他的神情中尽是一副落寞更多的却又是何惜,最后又长叹道。
“这贼寇为一已之私,不顾天下万民福祉,造反生事,实是可恨至极,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今日圣天子在位,便是天下万民之福吗?”
这声感叹之后,凝视着已经尽落入贼手的中原大地的汤斌,那神情中尽是心痛的模样。
尽管他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曾追随高皇帝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于顺治九年出仕满清,自从七年前出任潼关道元之后,这七年他于潼关任上可谓是任劳任怨,因为官清廉在潼关一带也是颇有名望。
只是于他来说,他是清官,但更是大清之官,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屡次拒绝楚王等人的招降。
于潼关任上,汤斌最喜欢的就是于城墙上欣赏这古关口的雄伟险奇。一边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边是滔滔黄河,而他脚下则是朴拙厚实的古城,每当身于此处,他总能够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当然他还喜欢民风淳朴,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
只不过,现在,对于这城内外的百姓,他却并不怎么信任,因为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就地于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就像现在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这些人……心在明朝啊!
想到最近几月来,这潼关内越发浮燥的情绪,汤斌的心里不禁就有些担忧,不过想到关内的六百满洲大兵,心底旋即松下一口气来。只要有满洲大兵在,那些人便翻不出花来。
“大人,抓到一个贼寇的奸细!”
突然兵士的传报,让汤斌的眉头一锁。
奸细?
尽管心下有些疑惑,但他还是走下了城墙,尽管他只是潼关道员,本来按理并不需要属理地方事务,但是因为潼关县令弃印逃跑,这潼关县一直无人属理,所以才由他暂时代理。
来到了衙门里,坐在堂上,在衙役门的“威武”声中,他总算是看清楚了所谓的奸细,是两个穿着明式衣裳,头上已经留出数尺短发的百姓。从两人那丝质的衣赏上看去,这两位家境应该颇为殷实。并不是寻常百姓,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贼寇的奸细。
“啪!”
猛然一拍惊堂木,汤斌问道。
“堂中所跪何人!”
“回巡道,在下潼关县张益宗(郭明臣)。”
堂中跪着的张益宗和郭明臣齐声答道。
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千百年来,这潼关不知见证了多少的王朝兴衰,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沧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又一次,置身于潼关的城墙上,凝视着远物的黄河,头戴红顶子,身着青色官袍的汤斌却是神情凝重的吟起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待吟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候,他的神情中尽是一副落寞更多的却又是何惜,最后又长叹道。
“这贼寇为一已之私,不顾天下万民福祉,造反生事,实是可恨至极,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今日圣天子在位,便是天下万民之福吗?”
这声感叹之后,凝视着已经尽落入贼手的中原大地的汤斌,那神情中尽是心痛的模样。
尽管他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曾追随高皇帝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于顺治九年出仕满清,自从七年前出任潼关道元之后,这七年他于潼关任上可谓是任劳任怨,因为官清廉在潼关一带也是颇有名望。
只是于他来说,他是清官,但更是大清之官,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屡次拒绝楚王等人的招降。
于潼关任上,汤斌最喜欢的就是于城墙上欣赏这古关口的雄伟险奇。一边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边是滔滔黄河,而他脚下则是朴拙厚实的古城,每当身于此处,他总能够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当然他还喜欢民风淳朴,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
只不过,现在,对于这城内外的百姓,他却并不怎么信任,因为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就地于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就像现在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这些人……心在明朝啊!
想到最近几月来,这潼关内越发浮燥的情绪,汤斌的心里不禁就有些担忧,不过想到关内的六百满洲大兵,心底旋即松下一口气来。只要有满洲大兵在,那些人便翻不出花来。
“大人,抓到一个贼寇的奸细!”
突然兵士的传报,让汤斌的眉头一锁。
奸细?
尽管心下有些疑惑,但他还是走下了城墙,尽管他只是潼关道员,本来按理并不需要属理地方事务,但是因为潼关县令弃印逃跑,这潼关县一直无人属理,所以才由他暂时代理。
来到了衙门里,坐在堂上,在衙役门的“威武”声中,他总算是看清楚了所谓的奸细,是两个穿着明式衣裳,头上已经留出数尺短发的百姓。从两人那丝质的衣赏上看去,这两位家境应该颇为殷实。并不是寻常百姓,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贼寇的奸细。
“啪!”
猛然一拍惊堂木,汤斌问道。
“堂中所跪何人!”
“回巡道,在下潼关县张益宗(郭明臣)。”
堂中跪着的张益宗和郭明臣齐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