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谁才是皇家之友呢?”
面对父皇的问题,朱和圻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盯着鱼浮看了一会,然后才认真的说道。
“父皇,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或许说的是事实,那些大臣受命于皇家,于朝中为官,自然要给其俸禄,但是这样的话,外人可以说,官员可以一笑了之,父皇可以用于教导皇儿,但话却绝不能予外人说。”
儿子的认真的回答,让朱明忠笑应道。
“哦?这是为何?”
“父皇,国家面对外敌存亡时,大臣投敌,有负君恩,国家安定时,大臣贪腐,亦是有负君恩,皇儿以为,古往今来,但凡是皇家都于大臣说着这“君恩”,无非就是希望其能够“以死报君恩”……”
看着父皇,朱和圻又说道。
“所以“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这样的话,若是让他们知道是从皇家口中说出,势必会让其心冷。毕竟,于皇家而言,那怕是表面上的忠心耿耿,也是有利的,即便是钱……”
原本想说钱谦益的朱和圻立即想到宫里的那位长辈是他的女儿,便改口说道。
“便是甲申天变时,亦有大臣虽是胆怯,但也曾有投河的举动,尽管没有下去,但千百年来的道德上的约束,却仍然使得许多人不敢尽心尽力为异族效力,皇儿以为,这吃穿固然是本意,可却要不断的告诉他们报君恩,给予忠臣名誉上的奖励,将共写入史册,永为后世楷模,只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忠于国事。”
儿子的话让朱明忠颇为满意的略点下头,但随后又摇头说道。
“这确实是皇家用人的道理,非如此不能笼络人心,圣人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古往今来,忠臣义士为何前扑后继?一是人心自有忠义,至于这二,正是为报君恩,三,则是先贤楷模可为前车……”
对儿子的观点表示赞同时,朱明忠又反问道。
“但是,作为皇帝,国君,首先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必须要看到的是,大臣受恩于上,方才报君恩,于大多数大臣而言,其一生所求,无外名与利,有重名节的忠义之士,可为后世楷模。亦有洪承畴这等重利者,甘为异族驱使。在这个时候,作为统治者的皇家,就必须要谨慎的选择朋友,那么谁才是皇家之友呢?显然,应该是前者那样的忠义之士,但是如洪承畴者,当初亦也是表面上忠心耿耿,而且在大多数时期,比如在太平盛世时,大臣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忠心耿耿的,在这种情况下,谁才是皇家之友呢?”
父皇的反问让朱和圻思索片刻,然后语气坚定的说道。
“父皇,大臣本就不是帝友,民、臣、贵三者之中,只有勋贵才是皇家之友。”
儿子的回答,让朱明忠的唇角一扬,反问道。
“这又是为何?”
“父皇,因为勋贵与大臣不同,大臣所凭借的是个才学,正如当今的人才,无论是于大明,亦或许是于诸夏以至于诸国,都可获得重用,但仅局限于他个人,与其子女无关,其子女将来的地位,依然需要依靠个人的才学。但是勋贵却不然,他们离开大明之后,于异国不过只是普通百姓,所谓勋贵者,一代皆是“军功侯”二代之后,全都是凭其血统,他们所有的地位、财富,完全建立在皇家赐予的爵位上,没有了皇家,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相比于大多数大臣,勋贵更亲近皇家,更希望邀宠于皇家……”
在儿子的解释中,朱明忠只是笑而不语。
这个观点正确吗?
以大臣以及平民百姓的眼光,这个观点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这违背了最起码的政治认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却又是最基本的政治认真——巩固统治基础。
面对父皇的问题,朱和圻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盯着鱼浮看了一会,然后才认真的说道。
“父皇,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或许说的是事实,那些大臣受命于皇家,于朝中为官,自然要给其俸禄,但是这样的话,外人可以说,官员可以一笑了之,父皇可以用于教导皇儿,但话却绝不能予外人说。”
儿子的认真的回答,让朱明忠笑应道。
“哦?这是为何?”
“父皇,国家面对外敌存亡时,大臣投敌,有负君恩,国家安定时,大臣贪腐,亦是有负君恩,皇儿以为,古往今来,但凡是皇家都于大臣说着这“君恩”,无非就是希望其能够“以死报君恩”……”
看着父皇,朱和圻又说道。
“所以“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这样的话,若是让他们知道是从皇家口中说出,势必会让其心冷。毕竟,于皇家而言,那怕是表面上的忠心耿耿,也是有利的,即便是钱……”
原本想说钱谦益的朱和圻立即想到宫里的那位长辈是他的女儿,便改口说道。
“便是甲申天变时,亦有大臣虽是胆怯,但也曾有投河的举动,尽管没有下去,但千百年来的道德上的约束,却仍然使得许多人不敢尽心尽力为异族效力,皇儿以为,这吃穿固然是本意,可却要不断的告诉他们报君恩,给予忠臣名誉上的奖励,将共写入史册,永为后世楷模,只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忠于国事。”
儿子的话让朱明忠颇为满意的略点下头,但随后又摇头说道。
“这确实是皇家用人的道理,非如此不能笼络人心,圣人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古往今来,忠臣义士为何前扑后继?一是人心自有忠义,至于这二,正是为报君恩,三,则是先贤楷模可为前车……”
对儿子的观点表示赞同时,朱明忠又反问道。
“但是,作为皇帝,国君,首先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必须要看到的是,大臣受恩于上,方才报君恩,于大多数大臣而言,其一生所求,无外名与利,有重名节的忠义之士,可为后世楷模。亦有洪承畴这等重利者,甘为异族驱使。在这个时候,作为统治者的皇家,就必须要谨慎的选择朋友,那么谁才是皇家之友呢?显然,应该是前者那样的忠义之士,但是如洪承畴者,当初亦也是表面上忠心耿耿,而且在大多数时期,比如在太平盛世时,大臣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忠心耿耿的,在这种情况下,谁才是皇家之友呢?”
父皇的反问让朱和圻思索片刻,然后语气坚定的说道。
“父皇,大臣本就不是帝友,民、臣、贵三者之中,只有勋贵才是皇家之友。”
儿子的回答,让朱明忠的唇角一扬,反问道。
“这又是为何?”
“父皇,因为勋贵与大臣不同,大臣所凭借的是个才学,正如当今的人才,无论是于大明,亦或许是于诸夏以至于诸国,都可获得重用,但仅局限于他个人,与其子女无关,其子女将来的地位,依然需要依靠个人的才学。但是勋贵却不然,他们离开大明之后,于异国不过只是普通百姓,所谓勋贵者,一代皆是“军功侯”二代之后,全都是凭其血统,他们所有的地位、财富,完全建立在皇家赐予的爵位上,没有了皇家,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相比于大多数大臣,勋贵更亲近皇家,更希望邀宠于皇家……”
在儿子的解释中,朱明忠只是笑而不语。
这个观点正确吗?
以大臣以及平民百姓的眼光,这个观点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这违背了最起码的政治认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却又是最基本的政治认真——巩固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