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学会。
大明第一个学会诞生于什么时候?
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河书院之前,大明只有学派,而没有学会。兴乾后随着天下书院大兴,书院内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在校外、校内组织了一些团体。最早的是兴乾元年在清河书院成立的清河体育会。从次年起,又有学生在京师、南京等地的书院又纷纷按省籍组织同乡会,如湖广同乡会、山西同乡会、浙江同乡会等,除互助、交流学习经验、组织活动外,还出版会刊。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国子监在兴乾四年,创建的大明科学社,这是大明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汇聚了各门学科的精英,也是一个不以地域同乡为基础的学会,他们在交流学习的同时,又创办了《科学》杂志,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为宗旨。很快这种“学会”就取代了旧时的同乡会,到了兴乾八年时,几乎每一个书院都有不止一个学会。
南京国子监机械学会,只是国子监众多学会中的一个,尽管只是其中之一,可是因为有校外企业以及毕业会员的资助,在国子监内他也拥有一栋属于学会的三层会馆。
每个周末的下午,在机械学会的会馆内,都会有一场研讨会,而研讨的话题也是机械,是各种各样的发明、改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的工业之所以得到飞速的发展,也正得益这种开放式的讨论。
与另一个时空中,西洋人为避免发明为他人抢注专利,而在发明过程中千方百计的保密不同,大明的学者们却在这一过程中持以开放的态度,他们乐意将自己的创新公开,并积极征求他人的意见,进而完善自己的发明。而这种心理上的开放,正是受传统士人思维的影响,尤其是对声誉的看重使得他们不屑于抢夺他人的发明,并乐意为他人指点,这恰恰正是千年来士人交流中那种亦师亦友的传统影响。
而这也无形之中,彻底覆复了科学创新在东方的发展步骤,欧洲从珍妮机为起点的工业革命,直到爱迪生之前,欧洲的科学创新往往都是个人成果——一个个发明家改变了历史。但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因为精力有限,只停留在精力阶段。
最终爱迪生改变了一切,他率领研究团队进行试验,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在某种意义上,爱迪生发明了“发明”本身。建立通用电气公司之后,工业实验室被推广到每一家工厂,生产与研究紧密结合。也正因如此,才有了19世纪后期的科技大爆发。
而在兴乾十七年的大明,尽管那种把工业化大量生产的模式应用于“发明”本身。在工业实验室中“发明”像一件工业制品,可以被拆分为各个环节,放在“流水线”上由各个领域专家分别钻研,最终被组装成有效的专利的“产研”结合的体制还没有建成。但另一种“群智”模式却改变了发明家本人的单打独斗。
类似于旧时士子们拿出各自的文章、诗词请人点评、指点迷津的方式,被应用于发明创造之中,在学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拿出他的设想,与众人探讨,往往总能获得一些收获。
置身于机械学会的大厅中,朱和域看着发言人在那里展示着他们的发明,有些发明偶尔也会让他眼前一亮。即便是年青,他也能意识到有些发明确实很有“前途”。
“这个混棉机的构想不错,将各种不同成分的原棉混和均匀,进而棉花降低成本……”
朱和域一边点头,一边寻思着是不是可地考虑投资这个发明,在那个人讲解着他的发明时,就有人在一旁提供意见,几乎每一个提供建议的人,都是从自己擅长的某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个人似乎也有不少收获。
“下面请机械工程系十六级的李义上台。”
“到你了云台。”
朱和域扭头对朋友说道。
“加油!”
就像是父亲的鼓励一样,朱和域右手握拳对朋友作着鼓励的手势,尽管对于这个手势李义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感受到朋友的鼓励,深吸一口气,他便捧着一个轮船的模型走到了台上。
“见过诸位仁兄。”
行揖见礼后,李义深吸一口气,看着众人说道。
“从所周知,自从兴乾六年蒸改良了蒸汽机之后,蒸汽机就得到大规模应用。从织布到火车,第二年就从陆地来到了水上,于是轮船就发明了。”
学会。
大明第一个学会诞生于什么时候?
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河书院之前,大明只有学派,而没有学会。兴乾后随着天下书院大兴,书院内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在校外、校内组织了一些团体。最早的是兴乾元年在清河书院成立的清河体育会。从次年起,又有学生在京师、南京等地的书院又纷纷按省籍组织同乡会,如湖广同乡会、山西同乡会、浙江同乡会等,除互助、交流学习经验、组织活动外,还出版会刊。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国子监在兴乾四年,创建的大明科学社,这是大明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汇聚了各门学科的精英,也是一个不以地域同乡为基础的学会,他们在交流学习的同时,又创办了《科学》杂志,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为宗旨。很快这种“学会”就取代了旧时的同乡会,到了兴乾八年时,几乎每一个书院都有不止一个学会。
南京国子监机械学会,只是国子监众多学会中的一个,尽管只是其中之一,可是因为有校外企业以及毕业会员的资助,在国子监内他也拥有一栋属于学会的三层会馆。
每个周末的下午,在机械学会的会馆内,都会有一场研讨会,而研讨的话题也是机械,是各种各样的发明、改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的工业之所以得到飞速的发展,也正得益这种开放式的讨论。
与另一个时空中,西洋人为避免发明为他人抢注专利,而在发明过程中千方百计的保密不同,大明的学者们却在这一过程中持以开放的态度,他们乐意将自己的创新公开,并积极征求他人的意见,进而完善自己的发明。而这种心理上的开放,正是受传统士人思维的影响,尤其是对声誉的看重使得他们不屑于抢夺他人的发明,并乐意为他人指点,这恰恰正是千年来士人交流中那种亦师亦友的传统影响。
而这也无形之中,彻底覆复了科学创新在东方的发展步骤,欧洲从珍妮机为起点的工业革命,直到爱迪生之前,欧洲的科学创新往往都是个人成果——一个个发明家改变了历史。但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因为精力有限,只停留在精力阶段。
最终爱迪生改变了一切,他率领研究团队进行试验,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在某种意义上,爱迪生发明了“发明”本身。建立通用电气公司之后,工业实验室被推广到每一家工厂,生产与研究紧密结合。也正因如此,才有了19世纪后期的科技大爆发。
而在兴乾十七年的大明,尽管那种把工业化大量生产的模式应用于“发明”本身。在工业实验室中“发明”像一件工业制品,可以被拆分为各个环节,放在“流水线”上由各个领域专家分别钻研,最终被组装成有效的专利的“产研”结合的体制还没有建成。但另一种“群智”模式却改变了发明家本人的单打独斗。
类似于旧时士子们拿出各自的文章、诗词请人点评、指点迷津的方式,被应用于发明创造之中,在学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拿出他的设想,与众人探讨,往往总能获得一些收获。
置身于机械学会的大厅中,朱和域看着发言人在那里展示着他们的发明,有些发明偶尔也会让他眼前一亮。即便是年青,他也能意识到有些发明确实很有“前途”。
“这个混棉机的构想不错,将各种不同成分的原棉混和均匀,进而棉花降低成本……”
朱和域一边点头,一边寻思着是不是可地考虑投资这个发明,在那个人讲解着他的发明时,就有人在一旁提供意见,几乎每一个提供建议的人,都是从自己擅长的某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个人似乎也有不少收获。
“下面请机械工程系十六级的李义上台。”
“到你了云台。”
朱和域扭头对朋友说道。
“加油!”
就像是父亲的鼓励一样,朱和域右手握拳对朋友作着鼓励的手势,尽管对于这个手势李义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感受到朋友的鼓励,深吸一口气,他便捧着一个轮船的模型走到了台上。
“见过诸位仁兄。”
行揖见礼后,李义深吸一口气,看着众人说道。
“从所周知,自从兴乾六年蒸改良了蒸汽机之后,蒸汽机就得到大规模应用。从织布到火车,第二年就从陆地来到了水上,于是轮船就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