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韩铭起了个大早,来到养猪场。食物已然就位,得重新给猪仔规划食谱。

    几位兄长出门去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就只剩几个八九岁的幼弟。

    看着他过来,几个弟弟兴奋地说道:“五哥,三福村的人怎么会送这些过来?”

    韩铭没有解释,吩咐他们看好,“找东西盖着点,今天可能要下雨,不能被淋湿了。”

    “嗯嗯,我们都知道的,一定会注意。”

    让他们都忙自己的,韩铭打开了一袋米糠,抓起一把放在眼前。

    这个时候的水稻,不如现代那么饱满,有些干瘪。大米加工也基本上都是用人力,或者是石碾,手工脱壳。

    受限于工艺,水稻脱壳就很不干净,米糠上会带着一层白色的粘膜和少许米粒。这导致米糠的营养价值极高,人完全可以直接吃。

    三湾村的米糠比临水村的要干净一些,说明他们的工艺更好,但粘膜却还在。

    几个弟弟把三湾村叫做三福村,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周边的人都这么叫。因为那个村子不卖稻谷,只卖大米,日子就和享福一样。

    他们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链式模式,有自己的品牌,包括粗麻包装袋。三湾村的村民,并不仅仅是农民,他们还是‘三湾粮食加工厂’的员工兼股东。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自产自销,又从不弄虚作假,口碑和实际收益自然很好。有了口碑,远近闻名之后,他们的米供不应求。

    这也是韩铭向刘村长推荐,稻田养鸭法的直接原因。他们实力雄厚,群养鸭什么的根本不在话下。

    按照双方说好的,到今年底,刘村长每月给韩铭二十石米糠。明年开始,按照每月五十石提供,剩下的会折算成钱。当然,这个前提是,年前的晚稻收获达到预期。

    韩铭把米糠丢回袋里,拍了拍手,又去看了所有的猪仔。

    尽管这些猪平时吃的都是草,可肉眼还是能看出来,它们明显大了一圈。

    短短时间就有此成效,说明这样的养猪方法可行。

    有了充足的米糠,韩铭让幼弟每隔两天去打一次草,只在晚上喂给猪吃。早上和中午那两顿,全部吃碾碎的米糠。

    考虑到族里姊妹的问题,他还准备在猪场空地上,简单搭一个灶台,专门用来做猪食。

    另外,猪有拱土的习惯,也要适当的补充盐分,这些都要注意。

    忙完猪场的事,韩铭缓缓往家走,一想到盐,心中惋惜不已。

    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实行盐铁专制,贩卖私盐是要掉脑袋的。铁就更不用说了,弄不好还会被抄家灭族。

    华夏有漫长的海岸线,可偏偏韩家处在内陆,而且不产井盐和矿盐。要是有盐的话,哪里还会废这个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