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来生(中篇小说)张宝同
2017年11月中旬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老人收养了一男娃,娃长大后却只寄钱不回家,临终前她才知道了真相》的报道,我深为这报道中的事迹所感动,于是,我就去了故事的发生地陕西省白水县的灵泉村去实地采访。因为我老家就在蒲城县,离白水那边很近。那个村子并不大,和随便哪个渭北地区的农村差不多。我在村子问过几个人,人们就指着村外水渠旁的一栋破旧废弃地房屋对我说,那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秀英家住的地方。我去了那屋前,看到那屋子已经残破不堪,让人感觉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住人了。其实,女主人才离去不久,连一个月还不到。
为了详细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情节,那天早上,一吃过早饭,我找到了村主任来顺,把省作协的会员证给他看了一下,说我想多了解一些有关李秀英家的故事。他把我请到了他家里,给我泡了杯茶,对我说他对李秀英家的情况也不是太了解,因为他们母子两人常年都不太跟村里人接触,只能把他知道的情况给我说上一些。说着,便开始给我讲起了李秀英母子两人的故事。为了表示他讲的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村长还带我到河边的芦苇荡和垃圾山转了一遍。听着村长的讲述和实地考察,我觉得李秀英母子两人的故事实际上比我事先看到的那篇报道更为感人。所以,一回到西安,我就开始写这篇小说。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尽力把小说写得简短和精练一些。现在我就把这篇小说奉献给大家。
每到冬季,刺骨的寒风就会从西北那边吹来,掠过一望无际的渭北高原,经过一个叫灵泉的边远小村,把李秀英家的那间残破的小屋吹得摇摇欲坠。
这间小屋实在是太可怜了,它位于灵泉村边远的一片荒野之中。本来小屋边的地里种着庄稼,可地里盐碱含量过高,荒草长得很旺,种出的庄稼却总是半死不活,产量很低,所以,就让人们给废弃了。废弃的土地上长满了荒丛野草,被寒风一吹,显得十分地荒凉。
小屋是用土坯盖的,土坯已经被风吹日晒得残破不堪,满是雨水浸蚀的痕迹。窗子上的塑料布被风吹得四处漏风,发出着呼啦呼啦地响声,门板也已腐朽,仿佛让人用力一推,就会断裂和散架。屋顶上的瓦片一片青一片红,风蚀得连颜色都失去了光色。而门前那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屋顶,瓦片已被风吹雨打得四处散落,露出了一大片敞开的漏洞。让人一看,整个屋子就像是一间被人遗弃多年的破屋子。
屋子里很暗,透过昏暗的光线,可以看到空空荡荡的屋里摆着一张不大的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子和两个枕头。床下的地面上很乱,堆放着一大堆芦苇和一些还没有制作完的苇席。屋中间有一张小木桌。桌上放着一些给丈夫祭灵的物品和丈夫的遗物。一位苍老而悲伤的妇人坐在小桌的旁边,像一尊泥塑一样一动不动地盯着桌上的遗像。其实老人还不算多么老,她才只有48岁。可是,她更像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
女人叫李秀英,穿着一件套着棉衣的蓝布褂子,下身是很厚的黑布棉裤,头上戴着一顶用蓝毛线织成的帽子,脚上穿着笨重的棉鞋。她个头不高,微胖,满脸的皱纹,一脸的苦色。她并非本村的村民,她从小就跟养父住在这里,而养父也不知是从哪里来到这里的流浪汉。
她本来和丈夫在这里靠种地和编席为生,可是,丈夫前几天去20里外的白山集镇卖苇席时,被一辆农用车给撞死了。可是,事后,那辆农用车就逃匿了,所以,她没有得到任何的赔偿。埋葬了丈夫之后,她连续两天不吃不喝,一直呆呆地坐在这里,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死死地凝望着丈夫的遗像。
她不只是在为死去的丈夫哭泣,也在为自己的一生哭泣。她这一生非常可怜,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她只听别人说因为她是个女娃,父母就把她给遗弃了,是让拾破烂的养父从街道上拾来的。后来,这位拾破烂的光棍汉把她养大了,嫁给了同是光棍汉的王宽娃。王宽娃也是个孤儿,在他很小时,父亲就死了,母亲远走高飞,再也没了音讯。
同时被人遗弃的两个人就这样地相依为命。所幸的是王宽娃憨厚实诚,对她不错,让她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可是,王宽娃也不是本村人,所以,村里没有给他分田分地和宅基地。他们住的地方是养父给他们留下来的。因为没有太多的钱,这间小屋自从养父死后,多少年来就只能是修修补补,一直没有重新盖过。本来,他们还想好好地攒些钱,把房屋再重新地盖一下,因为这屋子已经住了几十年了,再不重新盖,就住不下去了。而且,村里的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都盖上了两层楼房。可是,丈夫一死,别说盖房,就是以后该怎样活下去,她都没了主意。
别人活着,是因为人家有房有地,有儿有女,和和美美,吃穿不愁。可她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可盼望可留恋的。她从小被遗弃,童年和少女时代充满着屈辱和自卑,养父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养大,给她成了个家,可是,多少年来她和丈夫都是黑人黑户,也没有生儿育女。如果不是村里人可怜他们,早就把他们给撵走了,现在养父死了,丈夫也死了,她孤孤单单地一个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2017年11月中旬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老人收养了一男娃,娃长大后却只寄钱不回家,临终前她才知道了真相》的报道,我深为这报道中的事迹所感动,于是,我就去了故事的发生地陕西省白水县的灵泉村去实地采访。因为我老家就在蒲城县,离白水那边很近。那个村子并不大,和随便哪个渭北地区的农村差不多。我在村子问过几个人,人们就指着村外水渠旁的一栋破旧废弃地房屋对我说,那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秀英家住的地方。我去了那屋前,看到那屋子已经残破不堪,让人感觉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住人了。其实,女主人才离去不久,连一个月还不到。
为了详细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情节,那天早上,一吃过早饭,我找到了村主任来顺,把省作协的会员证给他看了一下,说我想多了解一些有关李秀英家的故事。他把我请到了他家里,给我泡了杯茶,对我说他对李秀英家的情况也不是太了解,因为他们母子两人常年都不太跟村里人接触,只能把他知道的情况给我说上一些。说着,便开始给我讲起了李秀英母子两人的故事。为了表示他讲的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村长还带我到河边的芦苇荡和垃圾山转了一遍。听着村长的讲述和实地考察,我觉得李秀英母子两人的故事实际上比我事先看到的那篇报道更为感人。所以,一回到西安,我就开始写这篇小说。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尽力把小说写得简短和精练一些。现在我就把这篇小说奉献给大家。
每到冬季,刺骨的寒风就会从西北那边吹来,掠过一望无际的渭北高原,经过一个叫灵泉的边远小村,把李秀英家的那间残破的小屋吹得摇摇欲坠。
这间小屋实在是太可怜了,它位于灵泉村边远的一片荒野之中。本来小屋边的地里种着庄稼,可地里盐碱含量过高,荒草长得很旺,种出的庄稼却总是半死不活,产量很低,所以,就让人们给废弃了。废弃的土地上长满了荒丛野草,被寒风一吹,显得十分地荒凉。
小屋是用土坯盖的,土坯已经被风吹日晒得残破不堪,满是雨水浸蚀的痕迹。窗子上的塑料布被风吹得四处漏风,发出着呼啦呼啦地响声,门板也已腐朽,仿佛让人用力一推,就会断裂和散架。屋顶上的瓦片一片青一片红,风蚀得连颜色都失去了光色。而门前那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屋顶,瓦片已被风吹雨打得四处散落,露出了一大片敞开的漏洞。让人一看,整个屋子就像是一间被人遗弃多年的破屋子。
屋子里很暗,透过昏暗的光线,可以看到空空荡荡的屋里摆着一张不大的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子和两个枕头。床下的地面上很乱,堆放着一大堆芦苇和一些还没有制作完的苇席。屋中间有一张小木桌。桌上放着一些给丈夫祭灵的物品和丈夫的遗物。一位苍老而悲伤的妇人坐在小桌的旁边,像一尊泥塑一样一动不动地盯着桌上的遗像。其实老人还不算多么老,她才只有48岁。可是,她更像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
女人叫李秀英,穿着一件套着棉衣的蓝布褂子,下身是很厚的黑布棉裤,头上戴着一顶用蓝毛线织成的帽子,脚上穿着笨重的棉鞋。她个头不高,微胖,满脸的皱纹,一脸的苦色。她并非本村的村民,她从小就跟养父住在这里,而养父也不知是从哪里来到这里的流浪汉。
她本来和丈夫在这里靠种地和编席为生,可是,丈夫前几天去20里外的白山集镇卖苇席时,被一辆农用车给撞死了。可是,事后,那辆农用车就逃匿了,所以,她没有得到任何的赔偿。埋葬了丈夫之后,她连续两天不吃不喝,一直呆呆地坐在这里,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死死地凝望着丈夫的遗像。
她不只是在为死去的丈夫哭泣,也在为自己的一生哭泣。她这一生非常可怜,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她只听别人说因为她是个女娃,父母就把她给遗弃了,是让拾破烂的养父从街道上拾来的。后来,这位拾破烂的光棍汉把她养大了,嫁给了同是光棍汉的王宽娃。王宽娃也是个孤儿,在他很小时,父亲就死了,母亲远走高飞,再也没了音讯。
同时被人遗弃的两个人就这样地相依为命。所幸的是王宽娃憨厚实诚,对她不错,让她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可是,王宽娃也不是本村人,所以,村里没有给他分田分地和宅基地。他们住的地方是养父给他们留下来的。因为没有太多的钱,这间小屋自从养父死后,多少年来就只能是修修补补,一直没有重新盖过。本来,他们还想好好地攒些钱,把房屋再重新地盖一下,因为这屋子已经住了几十年了,再不重新盖,就住不下去了。而且,村里的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都盖上了两层楼房。可是,丈夫一死,别说盖房,就是以后该怎样活下去,她都没了主意。
别人活着,是因为人家有房有地,有儿有女,和和美美,吃穿不愁。可她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可盼望可留恋的。她从小被遗弃,童年和少女时代充满着屈辱和自卑,养父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养大,给她成了个家,可是,多少年来她和丈夫都是黑人黑户,也没有生儿育女。如果不是村里人可怜他们,早就把他们给撵走了,现在养父死了,丈夫也死了,她孤孤单单地一个人活着还有啥意思?